1、致病物質
(1)莢膜:是肺炎鏈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有莢膜的肺炎球菌可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有利於細菌在宿主體 內定居並繁殖。
(2)肺炎鏈球菌溶血素:高濃度時對實驗動物有致死性。對人的致病機製尚待確定。
(3)紫癜形成因子:注入家兔皮內,可產生紫癜及出血點並伴有 內髒出血。紫癜形成因子與人類肺炎球菌感染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4)神經氨酸酶:在新分離株中發現,能分解細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N-乙酰神經氨酸,與肺炎鏈球菌在鼻咽部和支氣管黏膜上定植、繁殖和擴散有關。
2、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類大葉性肺炎,成人75%的肺炎鏈球菌肺炎及50%以上嚴重的肺炎鏈球菌菌血症是由1—8型、12、14及16型肺炎鏈球菌引起,以1、2、3型最多見,其中3型肺炎鏈球菌因產生大量莢膜,毒力強,病死率高。兒童大葉性肺炎以1、6、14和19型多見,其中以14型最常見。該菌常寄居在正常人口腔及鼻咽部,一般不致病,隻形成帶菌狀態。但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可致病。臨床症狀為突然發病,高熱、寒戰、胸膜劇烈疼痛、咳鐵鏽色痰。10%—20%的患者可於高熱期伴發菌血症。其病理表現主要是最初肺泡內有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液,繼之是紅細胞和白細胞向肺泡內滲出,最終導致病變部位肺組織實變。病變通常僅累及單個肺葉,故稱為大葉性肺炎。肺炎鏈球菌也可侵入機體其他部位,引起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心內膜炎及化膿性腦膜炎等,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者或嬰幼兒、老年體弱者。
3、免疫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後,機體可建立較牢固的型特異性免疫,故同型病菌的二次感染少見。其機製主要是機體在發病後5—6d,可產生莢膜多糖型特異抗體,與莢膜結合後,肺炎鏈球菌易被機體吞噬細胞吞噬殺滅;補體在清除病原菌過程中亦有調理作用,當抗原抗體複合物與補體結合後,可增強吞噬細胞對病原菌的吞噬。1、4和25型莢膜多糖尚能直接激活補體的旁路途徑,這在特異性抗體未產生前,對入侵病菌的殺滅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肺炎鏈球菌——生物學性狀
下一篇:肺炎鏈球菌——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