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叫它“腸道印章”吧——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內的微生物脫氧核糖核酸(DNA)能夠用來識別一個人的身份,當然這裏還涉及一些隱私問題。
研究人員在5月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這一發現意味著它能夠在一項匿名的有關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中鑒別參與者,並揭示一個人的健康、飲食或種族的詳細信息。與此同時,根據一項4月29日發表在《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的成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維護的一個公開可用的微生物組DNA庫已經包含了潛在的可識別人類DNA。
主持這項最新研究的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哈佛T.H.Chan公共衛生學院計算生物學家Curtis Huttenhower表示:“目前,微生物組的數據管理多少有一點‘狂野西部’的感覺。”他說:“隨著這一領域的發展,我們需要確保有一個共識,即我們的微生物組是非常獨特的。”
人類基因組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設法解決隱私問題。2013年,科學家表示,他們通過交叉引用包含了年齡、住所和姓氏的一個家譜數據庫中的DNA,從而確定出匿名參與國際“1000基因組”項目的5名受試者的名字。
近些年來,微生物組對人類健康和行為的影響逐漸成為熱點研究領域。來自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數據最終往往會儲存於公共數據庫中,但尚不清楚這些微生物組是否能夠被用來永久識別這些個體。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學生物學家Eric A. Franzosa和同事開發出一種電腦算法,為美國“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招募的120人建立糞便、唾液和皮膚等樣本的微生物個人識別碼,即所謂微生物“指紋”,並將其與跟蹤隨訪中獲得的樣本及另外一組誌願者的樣本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微生物“指紋”,而且大部分人的微生物“指紋”在為期一年的調查期間保持穩定。
研究人員發現,糞便樣本的微生物“指紋”尤其可靠,即便時間過去一年,仍能正確識別約80%的誌願者,這顯示腸道微生物組比較穩定。皮膚樣本則較不可靠,時隔一年後隻能正確識別約三分之一人的身份。
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說,微生物“指紋”可能帶來隱私問題,比如在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暴露出感染性病等敏感的個人信息。
Franzosa在一份聲明中說:“把人類DNA樣本與人類DNA‘指紋’數據庫進行關聯,是法醫鑒定遺傳學的基礎。我們的研究顯示,無須人類DNA,利用人體微生物的DNA序列也有可能形成同樣的關聯。”
上一篇:40%食源性疾病發生在家中 五個要點護健康
下一篇:兩項新食品標準24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