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它是我們的“第二大腦”、有人說它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有人說它左右了我們的“免疫能力”——這就是駐紮在我們腸道裏的菌群。既然腸道菌群這麽重要,市場上價格不菲的腸道微生物檢測要不要做?琳琅滿目的益生菌產品該不該吃,又如何選擇?別急,這就帶您了解下這些腸道裏麵的小家夥們,秒懂其中奧秘……
體內的腸道菌群可達四斤重
西方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所說的“萬病之源起於腸”並非空穴來風。隻是這個“腸”並非僅僅局限於解剖學上的腸道概念,還包括了由腸道微生態、腸黏膜屏障、腸固有免疫以及腸神經內分泌細胞所組成的網絡。
人體內有90%的微生物都住在腸道中,這些微生物就是腸道菌群。正常人體內的腸道菌群重量可達2kg,是整個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數量高達100萬億,至少含有1000種不同種類。
這些微生物群寄居在人的腸道內分工有序地調節著人體免疫、代謝、神經調節及提供營養、能量,甚至防禦各種病原體的侵犯,形成人的“腸道微生態係統”。
這些病都與菌群失調有關
菌群失調不但和各種消化係統疾病,如幽門螺杆菌感染、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等密切相關,還和代謝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各種神經係統疾病如帕金森病、自閉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以及腫瘤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總而言之,腸道菌群與人體形成密不可分,互利共生。
細菌都是“壞東西”?您OUT了
很多人對細菌一直有誤解,認為細菌都是“壞東西”。的確,曆史上細菌感染對人類造成傷害的事件非常多,比如黑死病(鼠疫)。但腸道裏的細菌不一定都是壞家夥,能夠引起感染的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其實隻占了一小部分。
條件致病菌數量不多,但是屬於腸道內的“不穩定分子”,當菌群平衡被打破,這些家夥就會趁機搗亂,引發多種疾病。還有一些致病菌是不折不扣的“壞蛋”,它們溜進了腸道興風作浪,會導致人們發生嚴重的腹瀉、食物中毒。
不過,腸道菌群裏麵大部分的“原住民”都是共生菌群。除了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等這些大家在酸奶說明書中能見到的細菌,還包括大腸杆菌。
說到這裏,順便為大腸杆菌辟個謠,大多數大腸杆菌菌株是無害的,是咱們人體腸道中必需的居民。大腸杆菌可以幫助消化我們所吃的食物,產生維生素 B12 和分支酸(防止血液凝固)和腸杆菌素(緩解便秘)。不僅如此,大腸杆菌通過消耗進入腸道的氧氣為其厭氧鄰居維持一個友好的環境,從而將真正的病原體排除在其腸道生態位之外。
腸道菌群檢測是“剛需”嗎?
既然腸子裏麵有這麽多細菌,那我能檢測麽?我能知道自己的腸道菌群分布情況麽?目前已經有很多商業化的機構提供這項服務,想要知道腸道菌群檢測是否是“智商稅”,我們先來簡要了解下檢測的大概流程。
檢測需要留取新鮮糞便樣本,從中提取微生物基因信息,經過高通量測序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從而識別微生物,最終生成解讀報告。
腸道菌群檢測項目通常比較昂貴,可以為我們提供關於腸道菌群狀況的寶貴信息。這項檢測通過分析樣本中的微生物DNA,能夠告訴我們菌群的多樣性、相對豐度以及是否存在菌群不平衡等情況,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腸道內的微生物生態係統。
通常會包含以下幾個模塊的信息,比如:腸道菌群平衡情況、菌群多樣性、有益菌及有害菌的數量等,還能評估某些疾病的患病風險。
腸道菌群檢測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特點,對於預防和治療腸道相關疾病有一定意義,同時也有助於了解自身腸道微生態、評估腸道菌群的健康狀態,對營養、飲食及生活方式進行幹預,降低相關疾病發生的風險。
但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腸道菌群和疾病及健康的關係,目前還沒完全定性,很多相關性現象不等於有因果關係。除了一些嚴重細菌感染,腸道菌群檢測出來的結果,不能用做診斷疾病,也判斷不了患者的健康狀況,更不能指導治療。
所以,建議大家帶著理性選擇腸道菌群檢測。
六類人群適合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的產業快速發展,一定程度造成了許多益生菌概念使用不當、核心菌株成分模糊不清、功能性質難以科學界定等諸多問題。麵對眾多益生菌品牌,我們應該要如何選擇呢?
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的《可用於食品的菌種名單》共28種,補充的目的是改善人體胃腸道健康,如平衡腸道菌群、緩解腸道炎症、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等。
選擇益生菌產品,重點關注這三個核心特征:活菌狀態、足夠數量、有益健康。
益生菌雖好也不用全員補充,以下六類人適合補充益生菌:
急性腹瀉的人 合理使用益生菌可以幫助縮短病程。
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人同時合理使用益生菌可以明顯減少抗生素相關的腹瀉的發生率,也有助於減輕抗生素相關腹瀉的嚴重程度。首選雙歧杆菌三聯活菌散/膠囊、雙歧杆菌乳杆菌三聯活菌片。
腸道功能逐漸衰弱的中老年人 可以幫助改善消化功能,是有益的保健措施。
乳糖不耐受的人群 經常出現腹脹、腹瀉,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幫助分解乳糖。
化療或放療的病人 這類人群容易發生菌群失衡,應該積極補充益生菌。
患濕疹的嬰幼兒 進行益生菌輔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濕疹評分,提高療效,降低複發率。
文/田然 劉紅宏 唐牧雲 封思琴 (北京協和醫院)
來源:北京青年報
提醒:本文章所有內容均來源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若有侵權內容,請及時聯係刪除或修改,特此聲明!
上一篇:微生物燃料電池大突破:隻要土壤中有碳就行!
下一篇:科普:需要多少微生物才能讓你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