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微生物所解析寨卡病毒蛋白晶體結構


錄入時間:2016-4-20 10:45:38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通力合作在揭示寨卡病毒致病機製方麵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以Zika virus NS1 structure reveals diversity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s among flaviviruses(《寨卡病毒NS1結構揭示不同黃病毒NS1存在不同的表麵電荷分布》)為題於4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通過伊蚊傳播,於1947年首次在非洲分離,後來常在亞洲和非洲部分熱帶地區暴發和傳播,但是由於人感染後症狀很輕,一直被科學界忽略。2013年在法國玻裏尼西亞暴發後,病毒迅速蔓延到美洲,已波及南美、加勒比海地區25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胎兒和新生兒的小頭畸形症及嚴重的神經係統並發症如格林巴利綜合症有關。寨卡病毒可以在懷有小頭畸形症胎兒的孕婦的羊水以及小頭畸形症新生兒的腦組織中檢測到。此外,寨卡病毒可以感染人神經祖細胞並導致細胞死亡。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可用的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來預防和控製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與其它黃病毒屬成員一樣,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由單一的開放讀碼框編碼3個結構蛋白(CprM/ME),及7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其中NS1是病毒唯一分泌並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感染、複製、病理及免疫逃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NS1在細胞內形成同源二聚體,與胞內膜係統的脂類結合,參與病毒複製,同時NS1還可形成由3個二聚體組成的同源六聚體,以可溶性形式分泌於胞外,通過與宿主免疫係統及其它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幫助病毒免疫逃逸及加強致病性,同時NS1可誘導機體產生抗體,是病毒感染的主要抗原,也是病毒早期診斷的重要標誌物。

  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非結構蛋白NS1C端三維結構,發現其形成棒狀的同源二聚體結構,一麵由20個反平行的β折疊形成梯形結構,另一麵由複雜的環狀結構組成。與同屬的西尼羅病毒(WNV)和登革病毒(DENV)的NS1蛋白結構相比,寨卡病毒NS1的整體結構很相似,但是在環狀結構表麵卻存在不同的表麵電荷分布特征。DENV I型和II型的NS1在環狀結構表麵的中心區域呈現正電荷分布,WNVNS1則呈現負電荷分布,而寨卡病毒的NS1則既有正電荷又有負電荷。此區域正是位於NS1六聚體桶狀結構的外側,完全暴露在外麵,為NS1與宿主相互作用的主要界麵,也是抗體靶向的關鍵區域。此區域不同的表麵電荷分布特征極有可能與不同黃病毒的致病模式不同有關,提示研究人員應該從NS1著手去研究其與小頭畸形症、神經係統並發症的關係。

  這些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寨卡病毒的認識,為應對寨卡病毒疫情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微生物所博士生宋豪為文章的第一作者,施一和高福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應急研究項目、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和中科院應急攻關項目等資助。

 

上一篇:掀開微生物與癌症關聯的神秘麵紗

下一篇:新版GMP認證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思考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