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透露,2007年12月份,國際市場小麥價格在上月高位回落之後又大幅度上升,玉米、大米、大豆價格加速上升,均創近10 年來曆史新高。12月份,芝加哥市場最近交割的小麥、玉米和大豆月均期貨價格分別為每噸336.9美元(約合人民幣2482元)、166. 8美元(約合人民幣1229元)和423.1美元(約合人民幣3117元),比前一個月分別上漲16.0%、11.3%和9.3%。
這些數字雖然是枯燥無味的,但是,卻反映出全球範圍內的糧食和食品價格正在醞釀第二波大幅上漲。分析人士認為,在過去一年間,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了逾一倍,主要因為幹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影響了各國農業產量。此外,能源價格飆升也助長了糧價的漲勢,由於油價高漲,不少國家都在加大力度進行生物燃料的開發和生產,同時,大量種植這些油料植物也會縮小用於種植其他農作物的耕地麵積。
許多跡象表明,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際上出現的糧食價格上漲,已日漸滲透到整個供應鏈,其直接後果就是令各國的通脹形勢急劇惡化。特別是在美國次貸風波席卷全球和高油價持續衝擊個人消費和企業盈利的不利背景下,國際糧價再度瘋漲將會進一步加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目前,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約而同都敲響了通脹的警鍾,各地的通脹指標都達到數年甚至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勞工部2007年底公布,該國11月份CPI環比上升0.8%,遠超過10月份的0.3%,為 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則上升了0.3%,為1月份以來最大升幅。國際上一些經濟學家驚呼,全球經濟正日益凸現上個世紀70年代“滯脹”時期的典型特征。哈佛大學教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認為,近期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的演變可能意味著,總體通脹與核心消費物價的關係正在發生 “結構性變化”。
在世界糧價猛漲的時候,我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回答是否定的。至少可以說,國際市場上糧食價格的變化,也是導致我國糧食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家統計局2007年12月11日發布的相關數字顯示,受食品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去年 11月全國CPI同比上漲6.9%,創當年月度新高。這一漲幅將是自1996年以來的最高點。而食品類價格大幅度上漲是推動11月份CPI漲幅創新高的主要因素。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糧價與國內糧價之間將會產生相互影響。我國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糧價帶來的通脹壓力同樣引人關注。一方麵,國際糧食市場由不同國家的市場構成,我國糧食產量、消費量占世界產量、消費量的21%,我國糧食市場的產需結構及價格變化必然會對國際糧食價格產生影響;另一方麵,國際糧食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其產需結構、價格變化又影響我國糧價走勢。
有人說,人多糧不夠,可以去國外購買。的確,我國每年都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來彌補自身糧食產量的缺口。但中國人如果吃飯依賴國外,必將受製於人,特別是現在國際糧價猛漲的時候,如果我國大量進口高價糧食,勢必加大國內糧價飆升的壓力。令人憂慮的是,近年來,由於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不少農村已經變成“空心村”、“留守村”、“婦女村”、“老幼村”對農業生產產生的負麵影響已經逐漸凸現出來。如果農村出現 60%的農戶不種田,我國的糧食價格還可能出現持續上漲。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作為一個糧食淨進口國,國際市場上糧食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傳導到國內市場;而更為主要的是,近年來我們出口了過多的糧食,打破了國內市場上糧食供求的平衡。這既有企業的因素,也有政策導向等方麵的因素。因此,我國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了一係列宏調措施平抑糧價。財政部在去年12月宣布取消小麥、稻穀、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糧及其製粉的出口退稅,然後又宣布,對上述原糧及其製粉產品征收5%至25%不等的為期一年的出口暫定關稅。這些措施能否發揮作用,減少或停止糧食出口,還有待我們進一步觀察。
上一篇:解析生物醫藥支持看好的三大主要因素
下一篇:印度製藥產業呈上升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