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美國學者邦妮.巴斯勒(Bonnie L Bassler)、彼德.格林伯格(E Peter Greenberg)平均獲得。他們發現了群體感應,即一種細菌間相互溝通交流信息行為的分子調控機製,解釋了牙周病是因細菌在牙菌膜積聚,當毛髮脫落時會刺激周圍的毛髮生長等現象。群體感應的發現對幹擾細菌的病原體或調控微生物群落在健康應用方麵提供了新穎的方法。
細菌一向被認為是單獨運作,不與鄰近細胞溝通,但過去40年的研究完全推翻了此觀念。細菌是單細胞生物,會在不同的棲息區內生存,如一立方毫米的海水便有約一百萬細菌。細菌會主動在所有物體表麵積聚,產生多糖包圍自己從而穩定生長環境。當分裂到一定數量密度便能感應到其他細胞的存在,透過感應和生產細小的擴散性分子相互溝通,進行功能上的協調,包括攝入和處理營養素、應對環境壓力和增加對宿主的攻擊力。這種機製即為群體感應。
巴斯勒和格林伯格的研究並駕齊驅,兩者均由海洋細菌的生物發光開始,再研究病原體。格林伯格稱細菌群體感應機製於研究初期隻是邊緣科學,難以取得研究資金資助。“我很高興,現在這已成了細菌學中主流的研究範疇”。他指群體感應的發現有助醫學發展,現階段未有正式應用於醫療上。但與內地大學有相關合作,將發現應用於防止植物災害。群體感應的發現日子尚淺,仍有很多方麵需要再深入研究。如發光魷魚通過改變光的顏色隱藏自己,避開捕食者。但這是否說明“細菌與宿主有溝通關係仍需再加研究”。
上一篇:淺議微生物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優化
下一篇:利用土壤裏的微生物,培育出“更健康”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