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調和油中實際上花生油所占比例不到5%"、"一滴橄欖油也能叫橄欖調和油?"……食用調和油雖然是各大企業毛利較高的產品,但一直為市場所詬病。而糧油企業也以商業機密為由對各自食用調和油的配方比例嚴格保密。
本報記者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地區糧油批發市場進行調查發現,盡管各冠名調和油的油種不同,但是標簽標注時將油種從大到小依次標注,而大豆油、菜籽油是調和油中含量最大的油種,一般都會超過40%.
中儲糧小包裝食用油公司人士明確指出,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等,冠名油種的占比不會超過總油量的10%.企業所做的是概念炒作,追逐更多利潤。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表示:可能廠家不願意公開配方有一個潛在原因,就是公開配方等於公開成本。沒有了盈利賣點,這是主要品牌企業都是不願意做的。
而更讓外界擔心的是食用調和油中棕櫚油的存在,棕櫚油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超過50%,營養品質比豬油還差。當溫度降低時,它會與豬油一樣凝結成白色固體。長期食用棕櫚油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食用調和油亂象種種歸根結底是新國家標準的難產,而難產原因,除了涉及是否公布配方比例等外,檢測手段缺失也是主要原因。
調和油的隱秘配方
中儲糧油脂營銷公司透露,市場上的冠名油種調和油,冠名油種不會超過10%,有些企業甚至不到1%
記者在北京和上海市場上看到,目前調和油產品五花八門,包括有花生調和油、濃香花生調和油、原香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橄欖葵花油、橄欖香調和油、大豆調和油、山茶調和油、芝麻香調和油、花生芝麻香調和油、核桃花生芝麻調和油、芥花調和油、葵花籽調和油等等,市場上以其中一油種冠名的調和油不下十餘種,再加上未冠名主打特色等調和油,市場上的調和油不下20多種。
但是目前令消費者感到困惑的是,盡管食用調和油市場品類繁多,但一直以來各家糧油企業的產品配方卻從"不為外人道也".
以益海嘉裏公司旗下金龍魚品牌推出的一款以魚油為賣點的食用調和油為例,記者在上海某超市中看到,其配料表僅顯示含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魚油、芝麻油及食品添加劑。魚油的成分究竟有多少,該公司未做出標注,消費者也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得成分信息。
一位在成分配方領域從事研究工作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沒有體現出具體的成分比例,但是根據一般的慣例,該產品中越是靠前的配料,表明其成分就越多。
以此來看,金龍魚的該款產品"魚油"成分排在第四位,幾乎可以判定其成分比例一定在25%以下。
而國內一家糧油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說,一般而言,食用調和油配方的前兩位占到最大比例,後麵的配方成分幾乎都不足10%.
目前主流品牌都未公布原料所占比例,僅有後來者中儲糧金鼎小包裝食用油在去年8月公布了其食用調和油的配料比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欖油和茶籽油八種油種,成分比例分別為47.5%、41.40%、6%、2.5%、1%、0.4%、0.6%和0.6%.這款5L的調和油市場售價在65元左右。
而市場上主流品牌調和油主要配料大豆油、菜籽油含量跟金鼎的配料比例差不多,區別就是其他油種多少。據業內人士透露,其他品牌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價格仍相對高的油種含量會更少,也不會添加0.6%的橄欖油和0.6%的茶油,各大主流品牌類似的調和油都在70元以上,而花生調和油或者葵花籽調和油價格都在5L每桶80元以上。
作為行業潛規則的挑戰者,中儲糧油脂營銷公司更是指出,市場上的冠名油種調和油,冠名油種不會超過10%,有些企業甚至不到1%,此前有"一滴橄欖油也能叫橄欖調和油"的說法。
上海浦東地區的一家糧油批發商告訴記者說:"現在食品調和油的產品要看賣點,像橄欖油、魚油的調和油賣得很好,而普通的大豆調和油買的人越來越少。"
中儲糧油脂營銷公司人士表示,市場上的5L橄欖調和油售價在120多元,實際上橄欖油的成分不到10%,企業都是定價就高不就低。事實上,通過各油種的價格就能算出這種調和油價格是否定價過高。
中儲糧油脂公司人士表示,為了計算出1桶5L的橄欖調和油價格高低,可以拿1L裝橄欖油對比。市場上1L橄欖油售價在100元左右,5L裝橄欖調和油按照含10%橄欖油計算就是含有0.5升橄欖油,價格在50元,而市場上普通5L調和油在60元左右,二者相加也就110元左右,並且有利可圖。而實際上,市場售價高出這個價格10多元,這意味著價格虛高。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某主打花生油為主的知名食用油企業的花生調和油,實際上花生油在該調和油中所占比例不到5%."
今年8月份,中儲糧又推出一款金鼎3D芥花調和油,5L售價129.9元。這款油芥花油占比50%、玉米油占33.3%、橄欖油占16.7%,其中橄欖油的含量有0.84升,如果按照該配比去超市各購買1桶售價30元/1.8L芥花油、玉米油和1L橄欖油調和,實際價格超過140元,高出金鼎售價10元多。
中儲糧油脂銷售公司人士表示:"公布了調和油的配方比例,也就公開了成本,就無法借概念新穎、炒作風味調和油概念來提高利潤了。"
正因為對於調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確和質疑,消費者對食用調和油的信心正在衰退。AC尼爾森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內第一大食用油消費品類,2010年調和油占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餐廳裏的棕櫚油
多家批發店出售的"田嘜"餐飲專用油,其標簽標識配料隻有一種:棕櫚油
配方比例的虛假之外,棕櫚油的陰影也是調和油的"魔咒"之一。消費者也始終擔心,自己買來的食用調和油中,究竟會不會摻雜了棕櫚油?
日前,中國台灣發生食用油造假,台灣大統食用油公司多款橄欖油、花生風味調和油是其他油種加進花生香精調和而成,"大統"葡萄籽油,純度其實隻有10%,其餘九成是棕櫚油和芥花油。"大統"100%橄欖油, "本產品在低溫或放入冰箱時,會形成霧狀(白色結晶)",暴露了"大統"添加了棕櫚油、棉籽油等。
對此,本報記者也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主要超市及糧油批發市場進行了走訪發現,在零售賣場中的所有品牌的調和油標簽標識上都未發現有棕櫚油的字眼。
一家供職於大型糧油企業的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零售渠道中除非是非常不知名的小品牌,可能要到縣級市場的小品牌才會那麽做,大品牌一般是不會添加棕櫚油的,畢竟消費者都比較敏感。"
而上海某糧油商告訴記者說:"包含棕櫚油的食用調和油往往使用在餐飲類的渠道,它們是專供飯店和食堂的,你要在零售渠道中找是很困難的,那種專供飯店的食用油都是中包裝,一般都要10L~20L,價格的話要看棕櫚油的調和比例,棕櫚油比例少的價格就貴,棕櫚油比例高點的則賣得便宜點。"
記者在北京多家出售"鴻樂"品牌中包裝食用油的批發店門前發現,鴻樂牌大豆調和油標簽上配料除了標注大豆油,還有精煉棕櫚油,這種品牌調和油每桶為20升。鴻樂牌大豆調和油標簽還特別標注:儲存溫度低於15℃時,會出現不易消除的分層、渾濁、凝固,為本品正常現象,不影響食用。鴻樂除了這一款調和油,還有一款鴻樂"福星餐飲油",標簽明確標示,配料為成品棕櫚液油,標簽下部也明確標示:儲存溫度低於15℃時,會出現不易消除的分層、渾濁、凝固,為本品正常現象,不影響食用。
鴻樂牌食用油生產商為北京鴻樂偉業工貿有限公司,屬於北京懷柔區的品牌。
本報與多家出售該品牌的批發店老板交流得知,鴻樂牌調和油、鴻樂餐飲油主要是供應餐飲企業,一般消費者不購買這種食用油。記者了解,鴻樂牌餐飲油100元/20L,鴻樂牌大豆調和油120元/20L.
另有多家批發店出售"田嘜"餐飲專用油,這種餐飲專用油標簽標識配料隻有一種:棕櫚油。記者向批發店工作人員谘詢,得知這種每桶淨含量15L的中包裝食用油批發價格在91元,生產商為北京金亭建鑫食用油有限公司。同時該公司生產的香萬家一級大豆油中包裝每桶淨含量15L售價102元。
利潤的誘惑
大量摻入價格便宜的棕櫚油主要是在南方市場,因為天氣熱,棕櫚油不會出現凝結
通過計算,走餐飲方向的棕櫚油5L售價在30元多點,而普通調和油標示5L其實淨含量隻有4.6L左右的食用油價格都在60元左右,如果棕櫚油摻入調和油,不僅可以節省很多成本,也可以賣出高價。
本報記者通過今年10月棕櫚油和其他油類的價格對比發現,目前廣州、日照、天津、張家港地區的棕櫚油價格持續下滑,24度棕櫚油的貿易商報價普遍隻在5500~5800元/噸。
而國內10月份大豆油的普遍價格都集中在7100~7300元/噸,菜籽油價格則在9200~9400元/噸。相比之下,大豆油和菜籽油的價格分別高出棕櫚油近26%和62%.
一位糧油行業人士指出,由於棕櫚油比大豆油、菜籽油等國內主要油種都便宜,大量摻兌棕櫚油做成調和油,成為國內食用油企業打價格戰的利器之一。
更有統計顯示,2009年國內消費油脂2300萬噸,其中,棕櫚油進口800萬~900萬噸,菜籽油的產量是200萬~300萬噸,大豆油每年隻有150萬~160萬噸左右。進口棕櫚油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國產菜籽油和大豆油,但市場上卻很少見棕櫚油產品,因為基本都摻兌做了調和油。現在江蘇沿江的食用油工廠、國內的主要食用油企業都上了棕櫚油分提設施,基本上現在國內的餐館用油都是棕櫚油,占到70%~80%.
中儲糧油脂銷售公司人士表示,大量摻入價格便宜的棕櫚油主要是在南方市場,因為天氣熱,棕櫚油不會出現凝結,造假企業不標示,消費者難以發現,即使進行檢測,因為多油種在一起,很難檢測出來。
他還表示:中儲糧小包裝食用油在南方也推出了低端的"中佑牌調和油",麵向餐飲和低收入家庭,裏麵添加有棕櫚油,但是中儲糧在標簽上明確標示含有棕櫚油。
也有企業人士表示,企業一般冬天不會往調和油裏添加棕櫚油,冬天凝固呈塊狀,很像豬油。
北京市場沒有發現直接麵對消費者的含有棕櫚油的小包裝調和油,但是臨近北京的天津市場存在小包裝棕櫚油。記者調查發現,天津聚龍糧油公司推出有棕果穀物調和油,含有:棕櫚液油、玉米胚芽油、花生油、芝麻油、小麥胚芽油,其中棕櫚油含量最多。
業內人士表示,天津聚龍是天津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天津市場70%的棕櫚油是該公司生產的。
混亂根源:國標缺失
油脂行業人士表示,有了檢測標準,才會有法可依。檢測方法沒出來,要求出台調和油新國標,隻能說空口無憑
王慶榮表示,調和油一度是第一大油種,從2011年開始呈現每年逐漸下降的趨勢,原因有四方麵:第一沒有國家標準,第二配方不公開,第三沒有檢驗方法,第四是部分廠家為了驅利以次充好。諸多問題形成大家對調和油的不信任。
盡管食用調和油行業呼籲出台新國標整頓的呼聲不斷,但是截至目前,新國標還是沒見真容。
記者此前了解到,國家標準出台的主要爭論點在於國標具體內容,是否要公布配方比例,冠名油種占比多少才可以成為冠名調和油等熱點問題。
"本來據說去年年底時,關於食用調和油的國標就會有結果出來,但是後來由於檢測方法的問題,使得國標再度被擱置,目前始終沒有標準化的方法來確定調和油中各個油的比例,所以到後來關於國標,行業協會那邊也沒什麽消息了。"國內一家大型糧油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由於第三方權威檢測方法的缺失,讓調和油的國標缺乏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支撐。該人士稱,目前的技術下,隻有調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類才能比較準確的測定出來,但是很多調和油中的成分都是8~9種油,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難在機器中測定出來了。由於技術的空白,使得調和油的檢測方法無法普遍運用於目前的調和油產品。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副會長、江南大學教授王興國也表示:調和油的檢測是非常困難的,"油加油就是神仙都發愁".為什麽食用調和油新國家標準沒有出來?主要原因就是檢測方法。
據了解,中國糧油行業協會正聯合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一起在研究檢測方法,這方麵的牽頭人為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王興國表示,"以後如果能夠變成國家標準,這樣對於調和油的市場監管,有很好的作用".
王慶榮表示:關於檢驗方法的問題,從現在來看有一定局限性,原因是:第一,要求調和油的油種不能太多,現在三油種,檢驗是沒有問題;第二,油種的每一種油種含量不能太低。何東平教授領導的課題組給他們的建議是:第一,油種最好不超過五種油,第二,每一種油種成分最好不低於5%.
小常識:
1、基礎型調和油主要是以大豆油、菜籽油為主要基質油,然後添加玉米油、葵花籽油、亞麻籽油等其中一種或者多種。金龍魚、福臨門、匯福糧油、多力、中儲糧金鼎都推出該類食用調和油,該類調和油由於使用的都是相對大宗油種,因此價格相對便宜,一般是超市零售價格一桶在60元左右/5L.
2、特色調和油,比如花生香調和油、花生原香型調和油、濃香花生調和油、芝麻香調和油、橄欖原香調和油等等,這類調和油基礎油種仍然為轉基因大豆油、轉基因菜籽油,但是由於花生油、芝麻油的含量比稍微提高一些,因此得以冠名。相較於基礎型調和油價格相對提高幾元到十元不等。
上一篇:健康意識覺醒?轉基因豆油隱憂迭現
下一篇:973計劃支持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