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主任賈偉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三聚氰胺引發的嬰幼兒腎衰竭與腸道細菌的代謝有著密切關係。相關論文近日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該項研究將進一步加深對於人體腸道細菌在食品安全、藥物副作用、環境汙染等領域重要性的認識,並對促進個性化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毒奶粉"事件中,因為食用被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中國數萬名嬰兒出現腎結石,甚至腎功能衰竭。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三聚氰胺的腎毒性在大鼠腸道細菌通過廣譜抗生素抑製時出現顯著的下降。體外實驗進一步證實,三聚氰胺可以被實驗動物的糞便中培養出的腸道細菌所降解,這些腸道菌利用三聚氰胺作為氮源進行生物降解,通過連續脫氨基作用逐步形成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
研究者在種類繁多的腸道細菌中發現Klebsiella屬的細菌並驗證了其對三聚氰胺的轉化能力。他們將Klebsiella屬細菌定植於大鼠的腸道中,發現三聚氰胺的毒性顯著增加,腎髒中的結石數目增多。由此明確腸道細菌尤其是Klebsiella屬能轉化三聚氰胺生成三聚氰酸,進而產生結晶而具有腎毒性。
研究者最後通過腎髒中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尿酸的比例以及體外重結晶實驗,推斷出三聚氰胺在腎髒中形成結石的動態過程,即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首先結合形成晶核,繼而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尿酸的共結晶,結石堵塞腎小管導致腎髒中毒。
該研究還發現,不到1%的嬰幼兒在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後出現三聚氰胺所致的腎毒性和泌尿係統疾病,這樣的結果提示這一部分嬰幼兒腸道含有較高豐度的能夠代謝三聚氰胺的細菌。
上一篇:新研究:兒童常吃快餐口味會“變重”
下一篇:丹麥研究:防蠅紗窗可減少雞舍中的彎曲杆菌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