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1月份《食品科學》(Food Science)雜誌刊登一項評估大米中黃曲黴毒素產生以及生長率的研究,研究人員利用大米中溫度、水分活度與黃曲黴菌生長情況作為函數,建模評估了黃曲黴毒素的產生以及生長情況。
本研究以精米和糙米中的水分活度(aw為0.82至0.92)和溫度(12℃至42℃)為函數,評估黃曲黴毒素的產生,並建立黃曲黴的徑向生長率模型。
真菌的生長以菌落直徑表示,每日測量,黃曲黴毒素檢測運用HPLC和熒光檢測器法。通過初級模型Baranyi估算生長率,以時間為函數表示菌落半徑的變化。
通過次級模型表示水分活動(aw)和溫度對生長率的影響。模型的驗證采用獨立的實驗數據。通過多項式模型,線性Arrhenius-Davey模型可預測精米和糙米上的黃曲黴生長率。
據估計,黃曲黴的最佳生長溫度為30℃。對於aw 為0.82的精米,檢測不到黃曲黴和黃曲黴毒素,而此水分活度下,25-35℃的糙米則會檢測出黃曲黴和黃曲黴毒素。
兩種大米在20℃下貯藏21d,在aw值最高為0.90~0.92下的黃曲黴毒素含量最高。然而,在25-30℃不同aw下均可產生黃曲黴毒素。糙米似乎比精米更容易促進黃曲黴生長和產生黃曲黴毒素。
上一篇:研究發現低水分活度食品攜帶病菌情況加重
下一篇:香港叫停“巴西減肥咖啡” 含被禁西藥成分或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