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創新微生物藥物研發迎來“黃金”機遇


錄入時間:2011-11-14 9:39:25
   
   
我國是世界上微生物菌種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微生物因其所產生的近乎無窮的化合物結構多樣性和良好的成藥性特點,一直是新藥研發的不竭源泉。
資料顯示,在全球臨床上所使用的藥物總量中,約有30%~40%來源於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或其半合成化合物,而在我國則超過50%。
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作為治療藥物、輔助藥物和預防藥物等對人類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包括抗生素在內的微生物藥物已經占據了我國醫藥產業的半壁江山。11月7日,在第五屆醫藥生物技術論壇上,多位專家從不同視角分析後認為,中國創新微生物藥物研發的“黃金”機遇已經到來。
優勢已經形成
微生物藥物是指由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生理活性(或藥理活性)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這些次級代謝產物包括: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抗腫瘤、特異性酶抑製、受體拮抗、免疫調節和抗氧化等作用的化學物質。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蔣建東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醫藥研究中最成功的就是微生物藥物,自20世紀40年代初青黴素用於臨床以來,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以抗生素為代表的微生物藥物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仿製到創新、從進口到出口的曆史性轉變,使得細菌感染性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平均壽命從剛解放時的35歲增長到現在的75歲,新生兒的死亡率也由10%降到0.13%,醫院外科手術操作成功率大幅提高。
微生物產物是成藥性最高的天然產物,結構獨特多樣、生物活性廣泛、成藥性好、來源豐富是其主要特點。據知,過去50年全球約有2萬個微生物產物被發現,研發的臨床微生物藥物品種近200個;近10年來,共有18個新分子實體問世,其中大多是已有微生物藥物的結構優化產物。
華北製藥集團新藥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張華提供的數據顯示,現有已知2萬多種天然的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有200種天然及衍生物作為藥物已應用於臨床或農牧漁業。
張華認為,微生物製藥企業在我國已經形成優勢,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出世界上已有的大部分微生物藥物品種,製藥業近一半的產值來自於包括抗生素在內的微生物藥物。目前,微生物藥物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在治療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腫瘤、免疫相關性疾病及高血脂和高血糖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尋找新藥研發突破口
隨著微生物藥物臨床治療領域的不斷擴大,來源於微生物藥物的“重磅炸彈”層出不窮,抗耐藥菌的新微生物藥物也不斷湧現,在全球微生物藥物研發高漲的形勢下,利用微生物資源開展創新藥物研究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張華談到,在微生物來源藥物研發技術體係建設上,國家近幾年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從2007年建立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至今,共投入資金2億多元。“十一五”期間,我國“重大新藥創製”重大專項中專門設立了“創新微生物藥物篩選與發現技術平台研究”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微生物藥物的研究熱點已經從抗生素的領域擴大到包括抗癌類藥物、心腦血管類藥物、器官移植後抗排斥及與免疫相關藥物、代謝相關疾病治療藥物等領域。
在政策和市場因素的“雙核”驅動下,中國藥企如何尋找新藥研發的突破口備受關注。
“我們不能太多地去鼓勵"用錢買知識產權"的創新途徑,知識產權能夠買到,但創新能力是永遠買不到的,具有重磅炸彈式的創新藥物的研發任重道遠。” 中國醫藥(600056,股吧)集團藥物研究總院副院長陳代傑說。
陳代傑認為,創新藥物研發的步伐必須加快,中國的藥企還不能提供足夠多的高端仿製藥的生產技術,通過“me-too”藥研究積累技術,以得到更加優良的“me-better”藥,甚至是“me-new”創新藥,才是從醫藥大國轉變為醫藥強國的必然途徑。他建議,微生物創新藥物研發需要國家層麵的整合資源,建立微生物次級代謝新產物庫,遴選具有成藥性的“新穎結構”化合物,積累足夠的樣品。同時,挖掘若幹特色微生物菌種的基因組,對成藥性強的化合物實體進行化學修飾研究。
對器官移植與免疫抑製劑藥物的研發也成為當前的熱點之一。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終身服用具有抗排斥作用的免疫抑製藥物,抑製人體與排斥有關的免疫反應,保持器官存活,這類藥物主要包括環孢素、他可莫司、黴酚酸酯、西羅莫司、FK520等。
張華表示,微生物發酵來源的免疫抑製劑類藥物目前應用範圍最廣、發展潛力最大,這類藥物除了用於器官移植病人外,還廣泛應用於癌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腎病、風濕性關節炎、病毒感染性疾病等與免疫有關的疾病治療。
利用新的藥物作用靶位點開展新藥研究也是微生物藥物研發的趨勢。目前已知的藥物作用的靶位點主要針對約500個分子靶位,人類基因組研究有可能提供5000~10000種分子藥靶,用於藥物篩選的靶位數將超過以往的20倍。
(來源:和訊)

 

上一篇:衛生部回應速凍麵米食品微生物指標問題

下一篇:計算機可操控酵母菌內特定基因開關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