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做飯從不放味精,那東西吃了不好”,“是啊,我也是,也不知道怎麽不好,但大家都這麽說,我就信了,雖然不放味精,菜的味道差了點兒,但為了健康,也就忍啦”……對於味精,你的周圍是不是也有人這樣說?或者你自身就是一個這類觀點的擁護者呢?
那麽,遇到同學聚會、老板請客、同事聚餐,你是不是要和朋友們去餐館吃飯呢?看到鮮嫩可口的美食時,你會不會垂涎欲滴、大呼美味呢?遇到工作忙碌、需要加班時,你會不會來一桶泡麵充饑,再加幾根火腿腸當作對自己的犒賞呢?等你回到家中親手做菜時,你會不會用醬油、醬料、雞精、蘑菇精來讓菜肴色、香、味俱全呢?
現在,如果告訴你,在這些最常見的生活場麵中,都接觸到了味精,你會不會感到很驚訝?其實,味精的學名叫做穀氨酸鈉,如果你留心注意,你會發現很多食品、調味品的配料表中,都有它的身影,而“味精”這個名字更多是以終端消費品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麵前。國內外的麵類、方便食品類、複合調味品類企業都是味精的下遊客戶,每年味精廠家提供給餐飲行業、食品加工行業的產品就有近百萬噸。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產生疑問:既然味精已經應用到這麽多領域和產品中來,那麽它到底安全不安全呢?我們能放心地食用嗎?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味精的來源和成分。味精,即穀氨酸鈉,顧名思義,它是穀氨酸的一種鈉鹽。而穀氨酸在人體蛋白質中占比近20%,是組成生命體蛋白質的20多種氨基酸之一,其中具有呈鮮作用的就是遊離態的穀氨酸。在我國的味精生產中,多以玉米(2351,6.00,0.26%)、大米、小麥(2562,5.00,0.20%)等糧食作物為原料,通過將糧食中的澱粉轉化成葡萄糖,以穀氨酸產生菌為發酵工具,經發酵產生穀氨酸,最後中和為穀氨酸鈉。各個步驟都是由酶催化完成,生物特點明顯,效率、專一性高,反應條件溫和,可以調控,整個過程不會產生對菌體自身和人類有害的物質。
實際上,之所以我們會感覺到蔬菜、肉質鮮美,就是因為這類瓜果蔬菜、肉禽蛋奶中含有穀氨酸成分,最早發現的鮮味就是來源於海帶。比如說番茄,本身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含量是最高的,每100克成熟的番茄中就含有250多毫克穀氨酸,所以番茄經常被用來作為食品加工的調味劑,也就有了我們常吃的番茄醬。此外,牛奶、人奶、雞肉、豬肉、菠菜、蘑菇、龍蝦、鮑魚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穀氨酸,這些食物經過烹調後分解出部分遊離的穀氨酸,這也就是為什麽做熟後會格外鮮美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有時候我們在烹飪中,甚至會不知不覺地製造穀氨酸鈉,比如在熬好的雞湯中加入鹽後味道往往更鮮美,就是因為雞肉中蛋白質分解出的穀氨酸和鹽中的鈉離子結合,產生了穀氨酸鈉,從而提高了雞湯的鮮味。也就是說,即使你拒絕食用味精,或者拒絕一切含有味精成品成分的食品的話,你的身體也會通過攝取其他食物生成穀氨酸鈉,因為它是生命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在人體中大量存在並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但卻最容易被忽略的現象,很多時候,人們被複合型產品精美的包裝和華麗的廣告所吸引,遺忘了這些產品背後共同的供應者,甚至對其產生了誤解。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很顯然,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讓無處不在的穀氨酸鈉浮出水麵,逐漸被消費者所熟知,我們應更客觀、更理性、更正確地認識味精。
(來源:新浪網)
上一篇:福建莆田一批雪碧檢出大腸菌群超標38倍
下一篇:食品批次抽樣合格率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