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紅彤彤的西紅柿,捏起來硬邦邦的,切開後籽是綠的,吃起來像是沒長熟;黃瓜通身碧綠帶刺,“身板”筆直,頂上還有一朵小黃花……這些外表誘人但似乎有些“異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場並不少見。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連日來在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調查發現,這些蔬菜不少是在還沒有成熟時被抹上“催熟劑”。
日前去郊區一集市買新鮮蔬菜,一些賣菜的村民“自誇”的第一個內容就是我的西紅柿從來不抹“長藥”或者“熟藥”,而所謂的“熟藥”“長藥”,正是指這種催熟劑。
而賣菜的村民還有其他說辭,即這是我家自產自食的黃瓜西紅柿,因而從來不抹“熟藥”,盡可放心購買。可見任何一個老百姓都對這種催熟劑的副作用心知肚明,但明知道這種催熟劑可能會有副作用,仍然大量使用,其根本的原因一是可以獲取不義之財,二是不是“自家吃的”。
國人的劣根性告訴我們,凡不是自己的胃口,即便別人吃了毒藥他也未必會眨眼,凡自己能賺到大錢,即便是這種蔬菜食品破壞了他人的神經胃口一概可以無視。
“幾乎是100%用”。菜農膽大妄為,而又是誰“催熟”了催熟劑市場呢?菜農不可能生產出如此高科技的產品來,正是某些科研人員科研單位樂於生產各式各樣的催熟劑,或者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生產出各式各樣的催熟劑激素類藥物。其實,人們不應當將屎盆子完全扣在科研單位科研人員身上,因為農業科研人員所擔負的正是這種研究使命。然而怪異之處不在這裏,而在後續的生產行為、管理行為、推廣行為。一種化肥一種激素類農業藥物,科研單位與生產單位,生產單位與後續管理使用之間,往往是脫節的,這才造成了農民不知道使用多少,也不知道使用時機,更不知道使用多少是上限下限。糊裏糊塗使用,糊裏糊塗中管理,一切跟著感覺走,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催熟西紅柿、催熟黃瓜、催熟西瓜,到了消費者嘴裏,那就是黃瓜不是黃瓜味兒,西瓜倒有黃瓜味了。無他,激素使然。
除了西紅柿之外,催熟劑還“催熟”了啥?至少催熟了欺詐,摧倒了誠信,催熟了見利忘義。而又是誰“催熟”了催熟劑市場呢?不是農業催熟劑科研人員,也不是生產廠家,而是蔬菜生產源頭的縣鄉村各級農村行政機構。正是縣鄉村官們的無視,無專門人員管製疏導,更沒有“催熟”嚴格的“催熟劑使用”相關法律法規,才造成了催熟劑使用中的無序與放任。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上一篇:可樂“防腐劑”標準:不妨向台灣看齊
下一篇:人造肉,你敢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