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克生乳的蛋白質含量從原標準“大於等於2.95克”下降為2.80克,生鮮乳菌落總數卻從原標準的每毫升50萬個上升到200萬個……在上周舉行的一個乳業論壇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炮轟2010年新出台的牛奶標準為“世界最差”;但也有業內人士回應,這是基於我國乳業的“客觀實際”而形成的“合理標準”。
100克牛奶的蛋白質含量下降0.15克,允許菌落總數增加3倍,這些指標變動會對喝牛奶的國人產生什麽影響?那種“照顧實際”的說法是否成立?食品專家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論以什麽為理由,食品標準不進反退,都是令人費解的。
蛋白質少了,影響大不大?
牛奶新標準製訂者之一、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徳在回應“世界最差”的批評時表示,之所以定這樣低標準,是為了照顧大多數牛奶生產散戶的利益,避免“牛奶被倒掉”——有業內人士稱,如果我國的檢測標準現在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生鮮奶得倒掉”。
資料顯示,在丹麥、新西蘭等乳業大國,生乳蛋白質含量標準一般都在3克以上。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郭紅衛告訴記者,正常成年人每天需攝取70到80克蛋白質,其中三分之一(約20到30克)為優質蛋白質(動物性蛋白);如果一個人一天喝一杯300毫升左右的牛奶,在蛋白質含量每百克3.0克、2.8克的情況下,攝入蛋白質分別為9克、8.4克,兩者差別不很大。
“這對喝奶人的影響不大。”郭紅衛說,如果經過科學調查,證實我國現在大多數生鮮奶的蛋白質含量確實達不到2.95而把標準略作降低,並非完全不能接受。
菌落數高了,問題大不大?
令人擔憂的,是生鮮乳菌落總數的大幅度上升。“不能簡單地說用菌落總數200萬的生鮮奶加工出來的牛奶喝了就會拉肚子,50萬的則不會。”郭紅衛表示,菌落數的高低,體現的是生產過程中衛生狀況的好壞。菌落數高,說明牛奶在生產中受汙染的可能性大。
“如果按照國家規定的流程要求操作,生鮮奶的菌落數是可以控製的,至少不會達到200萬。”郭紅衛說,菌落數標準大幅度上升的結果,首先挑戰的是奶製品企業的消毒能力:現有的設備能對菌落數大幅增加了的生鮮奶進行安全消毒嗎?而如果相應提高消毒溫度、拉長消毒時間,那麽牛奶的營養價值毫無疑問將受到損害。
“將生鮮奶菌落總數標準大幅上調,是無法讓人接受的。”郭紅衛強調。
大企業是低標準的推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奶業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新標準“照顧大多數牛奶散戶利益”的說法,確屬事實,但不難發現背後有奶業巨頭的推動。
“目前國內的大型奶製品企業,哪家不存在‘企業大、基地小’的問題?”這名業內人士稱,不管如何標榜自己的奶製品多麽安全、高端,現實是我國大部分企業並沒有形成自己穩定的奶源生產基地;但為了確保在市場上的“老大”地位,這些企業又不得不一直保持生產規模快速擴大。這樣一來,奶源勢必不能始終保證高標準,這正是牛奶質量標準“倒退”的一個重要促因。
“盡管我國牛奶生產散戶占大頭、質量難以控製等等都是現實問題,但絕不能因為現狀如此,就一味遷就。”郭紅衛說,從國際經驗看,奶業要健康發展,就要促使大型企業擁有標準牧場,建立可靠的奶源生產基地。隻有這樣,才能確保奶製品的營養和健康。
都說食品業是“良心產業”,奶業也不例外。但企業一味擴張,必然導致行業競爭過度,假如誰都以“質優價廉”搶市場,結果就會是降低質量標準,甚至給三聚氰胺鑽了空子。政府是否應當出麵幹預,給企業的盲目擴張降降溫?
(來源:文匯報)
上一篇:濫用抗菌素危害或重過非典
下一篇:檢測DNA片段能預知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