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下,發展新能源已成社會各界共識。業內專家表示,生物質能源是具有優秀發展前景的新能源,但目前在研發和投入方麵均存在不足。在全球加強新能源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國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和經濟支持力度,讓生物質能源不再坐“冷板凳”。
在近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展示會上,兩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表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對新能源的關注度更多地集中在了風能、太陽能領域,相比之下對生物質能源的發展關注較少。“生物質能源坐了冷板凳。”石元春院士說。
記者從展示會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在甜高粱燃料乙醇製取,木薯燃料乙醇製取,生物質直燃發電,牧場廢棄物沼氣發電等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產業體係日趨成熟。我國新近更是提出,要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
但另一方麵,生物質能源的發展仍未能形成聲勢。據悉,在國務院2008年通過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為生物質能源規劃的比重是最大的。然而具體到生物質能源中的燃料乙醇的應用,原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但實際完成情況並不理想。
石元春院士表示,目前我國燃料乙醇產業從使用糧食原料向使用“非糧”原料的方向轉變。目前,使用甜高粱和木薯等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業內也稱之為1.5代)已成熟,在我國已形成了每年20萬噸的產量。
有業內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國內的燃料乙醇產業還部分處於以糧食為原料的階段,但國家通過的政策調控,已完全避免了燃料乙醇“與民爭糧”的情況,而且正在積極鼓勵發展將纖維素轉化為燃料乙醇的最新技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開發生物質能源,不僅可以持續提供清潔能源和改善環境,還可以通過發展能源農業,轉變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擴展農民增收渠道。相關資料顯示,目前1.5代燃料乙醇技術的投產對於拉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例如,企業通過建設木薯種植示範基地、推廣優質木薯品種、保價收購等方法,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促進了木薯產業集約高效發展,推動了當地木薯產業升級。
“資源是新的、產品是新的、產業是綠色和可持續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經濟增長點。”石元春院士針對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說。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爭相發展生物質能源。巴西燃料乙醇汽油總產量約占全球該類消耗總量的1/3。美國計劃2020年使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基產品較2000年增加10倍,達到能源總消費量的25%,2050年達到50%。歐盟委員會也提出,到2020年,運輸燃料的20%將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此外,日本製訂了“陽光計劃”。印度製訂了“綠色能源工程計劃”。加拿大、法國、瑞典、德國、墨西哥、韓國和泰國等,均有發展石油替代產業的計劃,並有不同規模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已意識到,以燃料乙醇產業為代表的先進生物質能源利用將在未來人類的新能源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不過從技術上看,我們與國際一流的生物質能源技術仍有差距。”石元春院士說。據悉,如全球最大的工業酶和工業微生物製劑生產商諾維信公司近年來大力發展以取自農作物秸稈等纖維素的第二代乙醇生物燃料技術,目前該技術已開始初步商業化。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在過去2年中,諾維信將生產纖維素乙醇所需酶的成本降低了約80%。諾維信預計全球纖維素生物燃料的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目前諾維信正在通過與全球生物燃料工業的眾多企業合作,加速纖維素乙醇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開發和實施,進一步降低纖維素乙醇生產用酶的成本。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新能源是事關未來中國能源安全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國內原油消費繼續快速增長,1-10月份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累計達1.9億噸左右,同比增10.6%;進口原油1.98億噸,同比增長20%。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5%,石油安全麵臨的形勢趨於嚴峻。
“我們希望政府能製定更進一步的政策來推動新一代生物質能源的發展。”石元春院士說,“同時應加大研究包括財政補貼在內的多種經濟激勵手段,促成政府、企業、技術研發機構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力,加快戰略布局,推動中國新一代生物質能源盡快縮小與國際一流水平的差距,為中國在未來新能源時代獲得優勢地位打下紮實基礎。”
(來源:新華網)
上一篇:聚焦3·15 聚焦食品安全
下一篇:如何促進生物仿製藥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