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燕 通訊員 周盛
隨著春節來臨,保健品的廣告、促銷打得火熱,然而,由於保健品市場不夠規範,各類保健品企業良莠不齊,再加上保健品的消費群體很大一部分為老年人,他們對信息的識別能力相對較弱,保健品容易成為節日消費糾紛的熱點。
保健品消費有點衝動
本月初,張大爺在橫街鎮買早點時,有人發給他一張宣傳資料,稱第二天某賓館有個關於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等疾病的健康報告會,並有相關“專家”現場講解。得了糖尿病的張大爺於是約朋友一起去聽講座,在所謂“專家”的鼓動下,張大爺花1920元買了4大包一個療程的“藥品”。沒想到才吃了5天,就感覺眼花、走不動,渾身發癢。
王先生在市區一家保健品銷售處購買了四大盒1000餘元的保健品,該產品宣稱有抗疲勞,抵抗“亞健康”的功效,王先生服用幾天後,意外發現自己所購買的保健品是2008年生產的,仔細一算,如果按照說明書所示的服用劑量服用的話,在保健品過保質期前自己根本吃不完。
張大爺和王先生在麵對保健品時,產生了相同的問題:因求醫心切聽信他人介紹,在沒有進行全麵了解後就衝動、盲目購買,以至於買了假冒或過量的商品。據悉,在對待保健品方麵,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存在衝動或盲目消費現象,我市工商部門曾接到過不少此類谘詢或申訴。
七成投拆緣於虛假宣傳
市民的衝動和盲目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保健品市場發展的“亞健康”狀態。有關部門表示,目前,保健品市場主要存在三大問題:虛假宣傳、不擇手段推銷和售後服務差。
據工商部門統計,七成保健品投訴緣於虛假宣傳。主要體現在廣告失實、故意誇大產品功效、隱瞞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等,尤以青少年長高類、老年人保健類產品居多。
在推銷保健品上,部分商家不擇手段,有的以免費體檢或醫生義診的形式進行,在取得消費者信任後便開始推薦產品;有的產品根本沒有經過藥監部門的注冊審批;有的通過在社區、廣場開設健康講座、發送宣傳手冊等造勢,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有的雇用“托”製造“購買甚眾”的假象,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此外,售後服務難跟進。一些企業在推銷保健品過程中吹得天花亂墜,一旦消費者使用後無效或者對人體產生了不良反應,向經營者交涉時往往被各種理由推脫掉,銷售時的承諾也不予兌現。有些不良廠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消費者有問題無處可訴。
保健品就是一種食品
根據國家對保健品的定義,保健品其實就是一種食品,它並不能替代藥物對人體的疾病進行治療。因此,工商部門表示,消費者如果發現經營者在宣傳保健品有很多療效、可治療百病時,就要對其正規性進行懷疑。尤其是老年人自身信息判斷能力比較弱,最好不要急於購買,可事先征詢子女或親戚的意見。
(來源:網易)
上一篇:哈工大與蒙牛集團開發出乳酸菌新菌種
下一篇:方便麵調料驚現“風幹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