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近期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醫學》上的 最新科學實驗對眾所周知的健康常識發起挑戰。通常認為 “勤洗手,盡量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就能有效避免皮膚病的發生”。但是中美科學家的合作研究發現,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導致皮膚過敏或者炎症,相反,有的細菌如皮膚表麵的表皮葡萄球菌,還能有效起到消炎作用,保護人體免受大範圍的炎症困擾。
一直以來,研究者們認為,在人體皮膚表麵生活著許多微生物群落,比如表皮葡萄球菌,它們在皮膚表層或外層時,對身體是無害的,但這些微生物一旦入侵到皮膚下層,將會引起炎症。而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理查德•蓋洛教授、賴玉平博士後、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吳自榮教授合作開展的研究,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
賴玉平等將葡萄球菌的脂磷壁酸(LTA)注射到小鼠表皮層,然後損傷它的皮膚。對比結果表明,注射過葡萄球菌LTA小鼠的皮膚炎症比沒有注射過的要輕得多。進一步研究發現,LTA能夠抑製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分泌,而過量的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則是導致炎症產生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說,表皮葡萄球菌能有效抑製過度皮膚炎症的發生。研究者們同時發現,皮膚受損後產生炎症需要激活Toll樣受體3(TLR3),而皮膚上共生的微生物能幫助調節這一炎症反應。這一發現在世界上尚屬首次。該研究成果為治療炎症型皮膚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上世紀80年代,醫學界提出,一個兒童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和微生物越少,日後得過敏性疾病的幾率越大,這種觀點被稱為“衛生假說”。如今,中美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為這種衛生假說提供了分子學基礎。專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讓孩子多接觸自然,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上一篇:細菌細胞的分工合作
下一篇:質檢總局:抽查65家果凍 發現兩產品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