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隻要有個頭痛腦熱,就忙不迭地到醫院去打吊瓶。近期流感盛行,記者走訪發現,北京很多醫院的急診室可謂“吊瓶林立”,輸液者或坐或躺,有人找不到位置,甚至蹲著輸液。一些患者認為,輸液比吃藥見效快,因此不願意吃藥。專家指出,這種認識是絕對錯誤的。
“輸液過度的問題在我國一直存在,至少有一半的輸液是不必要的。”著名藥物不良反應專家、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專家孫忠實表示。據介紹,國際上公認的用藥方針是,能口服的不采用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就不輸液。即口服藥應該占到50%以上,肌肉注射占到30%—40%,輸液占10%左右。但在我們有些醫院,輸液的比例甚至超過四成。孫忠實說:“很多人隻圖一時見效,卻忽略了輸液的安全隱患。”
首先,在三種用藥方式中,吃藥的不良反應最輕、最慢,因此最安全,輸液不良反應最猛也最快。口服藥經過腸胃道吸收才進入血液,生物利用率一般不會超過50%,因此過敏反應一般比較緩和,不會危及生命。輸液是將藥物直接注射入血液,生物利用率為100%,藥物濃度比口服藥高得多。一旦出現過敏,患者可能在幾分鍾內出現休克,甚至死亡。由於靜脈輸液必須借助醫療器械,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不適甚至感染。如果輸液速度過快,有可能因循環負荷過重造成肺水腫,老年人還有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
其次,三者的成本差別較大,輸液的費用往往高出口服藥很多。最後,輸液更容易增加人群耐藥。“一個人頭次得病輸了3天液,第二次得病吃口服藥,不大可能產生耐藥。但就整個人群來說,盲目會使耐藥性產生得更快,導致部分人對藥物不敏感。”孫忠實說,對孩子來說,動不動就輸液更容易增加耐藥性。因此,專家提醒公眾對三種用藥手段要有正確的認識。“尤其對於感冒等自限性疾病,盡量靠喝熱水、多休息等非藥物療法,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注射抗生素就更大可不必,因為抗生素隻對細菌有效,對病毒是無效的。”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上一篇:警惕飲水機內的二次汙染
下一篇:生活中易被忽視的健康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