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食品添加劑並非“洪水猛獸”


錄入時間:2009-10-20 8:25:04
  “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為證明“我很安全”,時下,不少食品包裝上紛紛打出“零添加”的醒目標識。孰料,這一令消費者頗感安慰的“友情提示”,卻讓食品安全專家們有些哭笑不得。
    
    在日前舉行的第133期東方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陳君石指出,到目前為止,國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沒有一例是由食品添加劑引起。三聚氰胺、蘇丹紅都屬於摻假或非法使用,與食品添加劑不搭界,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消費者:誇大化學汙染,輕視“吃壞肚子”
    
    不含添加劑就敢放心吃,這樣的心理不僅在中國較為普遍,東南亞等國家也有類似的調查結果。陳君石說,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心中,食品添加劑好似“洪水猛獸”,惟恐避之不及。實際上,這隻是認識誤區。“試想一下,假如沒有甜味劑、蓬鬆劑、防腐劑,我們在市場上還能買到這麽多豐富多彩、好吃便宜的食品嗎?”
    
    不可否認,消費者對於添加劑的恐慌,主要來自於蘇丹紅、孔雀石綠等事件的影響。陳君石指出,作為工業原料,這些化學品本身就不允許在食品中應用,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範疇。可惜的是,在一次次風波中,添加劑成了不法分子違法濫用的替罪羊。他表示,我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遵循嚴格管理,執行的標準與國際接軌。
    
    與令人“談食色變”的化學汙染相比,類似“吃壞肚子”的“小事”常常被大家“小事化了”。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研究員周乃元指出,目前,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麵對的首要問題,可消費者反倒不重視。“多數人吃壞了肚子嘔吐、輸液,隻是自認倒黴,沒人會覺得這是食品安全的大事。”周乃元說,過分誇大化學汙染而忽視食源性疾病,反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防禦的新盲點。對此,陳君石特別提醒,冰箱不是保險箱,有些細菌在冷藏溫度下仍可生長、繁殖。
    
監管者:接軌國際標準慎行“拿來主義”
    
    中國的食品安全科技起步較晚,對於食品中各類有毒有害物質的安全劑量一時間還拿不出有說服力的數據。於是,參照國際標準變得越來越流行。雖說這有利於更嚴格的監管,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吳永寧卻不讚成“一抄了之”。他以剛剛過去的三聚氰胺事件為例,強調本土風險評估的意義。
    
    原來,早在2007年,美國曾發生過一起寵物飼料中毒事件,其罪魁禍首正是三聚氰胺。當時,美國研究者發現,隻有當三聚氰酸與三聚氰胺的比例大於1/20時,才會形成結石。然而,這一結論並不適用於中國的三鹿奶粉事件。“我們發現奶粉中隻有純的三聚氰胺,卻找不到任何三聚氰酸。”為還原真相,中國疾控中心自主建立了一套評估模型,一路跟蹤三聚氰胺在生物體內的行蹤,最終證實它就是製造腎結石的元凶。
    
    由於飲食習慣和國情不同,不少專家認為,食品安全標準不可一味倡導“拿來主義”。比如,上世紀30年代,日本富士山地區曾因大米鎘含量超標而引發“痛痛病”。令人不解的是,我國一些地區飲用水中的鎘含量雖超過當年日本的劑量,可當地卻沒有發病報告。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嚴衛星推測,這很可能與兩國間的膳食結構和不同年代的營養差異有關。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還存在太多太多的難點。”陳君石認為,孤立地評價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質並不科學,關鍵要以人為中心,回答一個量的問題。比如,要求茶葉裏一點鉛都測不出來,這幾乎不可能。同樣的道理,如果把食物中黃曲黴素的安全劑量設定為零,那麽花生這種食物恐怕要從市場上消失了。   
   (來源:文匯報)

 

上一篇:抗生素猛於虎?

下一篇:方便麵換包裝應對“輻照門”風波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