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8日,在遼寧大連召開的“中國乳品產業健康發展研討會”傳出消息,GB6914—86《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修訂版已經定稿,強製規定把“抗生素殘留”和黃曲黴素M1都列為必備檢測項目,保留了GB/T4789-27標準規定的TTC檢測法,還增加了“按照國際通用的雙流向酶聯免疫吸附快速測定法”作為國標檢測法。
幾經沉浮之後,隨著《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修訂版的出台在望,我國乳品安全即將迎來“無抗”時代。
標準出台一波三折
據與會專家透露,《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經反複討論數易其稿,今年春節前後由起草機構呈交國家標準委員會,6月份國標委相關專家委員會通過對修訂稿的審核,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屆時“有抗奶”將被真正叫停。
所謂“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殘留超標的牛奶,與此對應的是,“無抗奶”就是“抗生素殘留未檢出”的牛奶。專家指出,長期飲用“有抗奶”就相當於經常低劑量服用抗生素,首先,會增加人體內細菌的耐藥性,降低或完全抵消抗生素類藥物的療效,將來一旦患病,很可能就“無藥可治”。其次,抗生素長期殘留在牛奶中,能使部分有過敏體質的人發生過敏反應。此外,牛奶中殘留的抗生素會抑製和殺滅正常肌體內寄生的大量菌群,破壞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平衡,容易引發感染性疾病。
實際上,我國早在1985年9月頒布的GB5408—85《消毒牛乳》成品奶國家標準,其附錄A“生鮮牛乳的一般技術要求”就曾規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對牛乳有影響的藥物治療期間的母牛所產的牛乳和停藥後3日內的牛乳不得收購”。但1986年9月出台的B6914—86《生鮮牛乳收購標準》卻宣布上述“無抗”條文作廢。
隨著消費者食品安全呼聲的日益提高,2001年9月農業部發布了《無公害食品——生鮮牛乳》行業標準,並於當年10月1日實施。這一標準對生鮮牛乳的衛生指標要求除汞、滴滴涕、六六六外,又增加了砷、鉛、鉻、硝酸鹽、亞硝酸鹽、黃曲黴素、馬拉硫磷、倍硫磷、甲胺磷等11項指標,其中明確“抗生素不得檢出”。但《無公害食品——生鮮牛乳》至今隻是一個推薦性行業標準,企業可以遵照執行,也可以不執行,沒有強製性,而GB6914—86《生鮮牛乳收購標準》是強製性國家標準,但是沒有抗生素這個指標。
原乳品質是安全“瓶頸”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協調司孫鹹澤認為,當前原料乳的安全是首要問題,解決乳品安全問題已迫在眉睫。食品安全協調司信息分析處黃敏在介紹乳品安全動態時也指出,當前抗生素殘留、體細胞、黃曲黴素超標和蛋白質造假等現象不容忽視。
據了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協調司已開始委托相關機構對國內乳品安全狀況進行調查,並定期將匯總數據和分析報告呈遞國務院。據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業內權威人士透露,2006年上半年的一項檢測顯示,當前我國市場上竟然有50%左右的牛奶存在抗生素殘留超標。
企業提供“無抗”乳品有多難?
據有關專家介紹,乳品企業做到“無抗”,問題隻有一個:就是要能做到嚴格控製牧場奶牛用藥,並堅決廢棄抗生素殘留超標的“藥奶”。隻要能嚴格檢測從奶站和奶戶收購來的原料奶,拒絕收購抗生素殘留超標的生奶,就可以實現出廠牛奶的“無抗”。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崗表示,實現“無抗”不僅大企業可以做到,中小企業也可以做到。
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01年我國已有個別大型乳品企業開始對原料奶提出“無抗”要求。2002年4月,乳業龍頭之一光明率先在業內高舉“無抗”大旗與國際標準接軌。
奶源建設狀況不樂觀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奶源建設整體狀況並不太令人樂觀,牧場奶源的質量相對而言管理控製較為容易,但“千家萬戶”式的奶牛養殖散戶質量控製並不容易。據內蒙古農業大學喬光華介紹,國內企業現大多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組織原料奶的生產,公司與農戶的關係比較鬆散,這種經營方式的最大問題就是難於監控農戶在短期利益驅使下的不規範行為,在散養的條件下,各家各戶的飼養管理方式不同,奶牛出現的問題也各種各樣。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奶站或乳品企業很難及時發現奶牛或牛奶的問題。
與此同時,沒有檢測是萬萬不能的,但檢測也不是萬能的。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不規範的乳品企業的做法是,在對原料奶檢測之後,並不是拒絕收購抗生素殘留超標的生奶,而是壓價收購,用抗殘合格的生奶做酸奶,抗殘超標的做成常溫奶和奶粉。
由此看來,要想實現全行業“無抗”還有待時日,它不僅需要奶源建設模式和管理水平的相應提升,還需要盡快修訂滯後的國家標準,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府相關部門嚴格監管,對市場上的牛奶進行定期抽檢並對抽檢出的品牌進行公布,並強化懲處力度,促進企業對牛奶中抗生素的重視,盡早實現行業“無抗”。
上一篇:豆製品隱患不少 2006-8-7
下一篇:聯合國頒布新食品法典 2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