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驗原理:
細菌在葡萄糖代謝中生成丙酮酸,從丙酮酸開始,隨細菌種類不同而有多種分解途徑,有的使丙酮酸進一步分解,生成甲酸、乙酸、乳酸等終產物,有的可以使丙酮酸脫羧變為中性最終產物乙酰甲基甲醇(Acetylmethyl carbinol),亦稱3-羧基丁酮(Acetoin)。本試驗即為檢查某些細菌在葡萄糖代謝中是否產生乙酰甲基甲醇,作為鑒定依據。
乙酰甲基甲醇在堿性環境中可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為丁二酮(Diacetyl),丁二酮與蛋白腖中精氨酸所含的胍基起作用,生成紅色化合物,即為V-P試驗陽性。
肌酸或肌酸酐可供給比精氨酸更多的胍基,故有加快V-P試驗出現陽性反應的作用。
不加α-萘酚,至少要有10PPm的丁二酮才能出現陽性,加入α-萘酚可使V-P試驗的靈敏度提高約50倍而不降低試驗的特異性,其酒精液還有增強顏色的作用。在試驗中,必須先加入α-萘酚,使其先與丁二酮和胍基複合物結合,然後才能加入40%氫氧化鉀溶液,加入量不得超過0.2ml。若加入次序顛倒,氫氧化鉀可與蛋白腖某些成分反應產生橙紅色而造成假陽性。氫氧化鉀作為氧化劑可加速乙酰甲基甲醇氧化為丁二酮,並有助於二氧化碳的吸收。
二、試驗結果判斷:
三、注意事項:
牛肉浸湯不能用於本試驗,因在肌肉浸出物中含有乙酰甲基甲醇、丁二酮以及其它幹擾試驗的物質,可造成假陽性。
V-P試驗陽性菌偶爾也會不出現陽性反應,為避免這種情況,可將加有試劑的培養物於50℃左右輕微加熱,陽性菌即出現紅色,而真正陰性菌仍保持原色。
在通用培養基中,一般培養1-3天多數能出現陽性反應,培養時間過長,可因產酸而使V-P反應減弱或造成假陰性。
一般來說,V-P試驗和甲基紅試驗多呈相反結果。但應注意,這也不是絕對的,有少數細菌如蜂房哈夫尼亞菌(Hafnia alvei)和奇異變形杆菌有時兩試驗均出現陽性反應。
本試驗一般用於腸杆菌科各菌屬的鑒別。在用於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等其它細菌時,通用培養基中的磷酸鹽可阻礙乙酰甲基甲醇的產生,故應省去或以氯化鈉代替。
關於V-P試驗培養物的培養溫度,一般多采用35℃或37℃,但日本有學者認為37℃培養常使分解乙酰甲基甲醇的酶失去活性,故主張采用28-30℃培養,夏季可培養於室溫。已知有少數細菌,如哈夫尼亞腸杆菌,在37℃培養的V-P試驗結果常不穩定,需在25-30℃培養,才能獲得可靠結果。
注:本文屬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生物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下一篇:細菌生化試驗—石蕊牛奶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