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種保存培養基
[配法]
蛋白腖10g,牛肉膏5g,氯化鈉3g,磷酸氫二鈉2g,瓊脂粉4.5g,蒸餾水1L 。
將上述成分混合於水中,加熱溶解,調pH至7.4~7.6,分裝試管2/3左右高度,121℃高壓滅菌15min,成為半固體培養基,備用。
[質量控製]
培養基呈淡黃色半固體狀。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生長良好,動力陽性;福氏誌賀菌(ATCC 12022)生長良好,動力陰性;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長良好,動力陰性。
二、增菌培養基
1.葡萄糖肉湯
[用途]
用於血液增菌。
[配法]
蛋白腖(或月示 腖)10g,氯化鈉5g,肉浸液(或心浸液)1L,葡萄糖3g,枸櫞酸鈉3g,5g/L對氨基苯甲酸水溶液10ml,1mol/L硫酸鎂溶液20ml,青黴素酶1000 U。
將蛋白腖、氯化鈉混合於肉浸液中加熱溶解,再加入葡萄糖、枸櫞酸鈉、對氨苯甲酸及硫酸鎂,繼續煮沸5min,並補足失水,調整pH至7.8。
過濾分裝,每瓶50ml,高壓滅菌115℃20min後,每瓶加入青黴素酶50 U,經無菌試驗合格後,冷卻備用。
[用法]
將采取的血液標本,以無菌手續注入培養瓶中(血液1ml,培養液10ml),置35℃培養箱內,每天1次取出觀察結果。如有細菌生長,可出現數種不同的表現,應隨時作分離培養,可選用血瓊脂、伊紅美藍瓊脂及巧克力瓊脂平板等。無細菌生長表現的培養瓶,需連續觀察7d,仍無細菌生長方可棄去。在觀察的過程中,至少應作兩次分離培養。
注:
⑴ 枸櫞酸鈉為抗凝劑,可使血液加入培養基中不凝固。
⑵ 對氨基苯甲酸主要中和血液中磺胺類藥物的抑菌作用。
⑶ 硫酸鎂主要抑製血液中存在的四環素、金黴素、新黴素、多粘菌素及鏈黴素的抑菌作用。
⑷ 本培養基近年來有許多改良配方,如加入0.3%~0.5%酵母浸膏以增加營養;加0.2%核酸刺激細菌生長;加0.1%粘液素能被覆於細菌的表麵,保護細菌免受抗體破壞;加入聚茴香腦磺酸鈉(SPS)能中和補體的抗藥作用從而提高檢出率。
2.血液增菌培養基
[用途]
血液和骨髓液病原菌的增菌培養。
[配法]
蛋白腖10g,氯化鈉5g,牛肉膏3g,葡萄糖1g,酵母膏粉3g,枸櫞酸鈉3g,磷酸氫二鉀2g,5g/L對氨基苯甲酸溶液5ml,1mol/L硫酸鎂溶液20ml, 4g/L酚紅溶液6ml,青黴素酶50 U,聚茴香腦磺酸鈉(SPS) 0.3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除酚紅指示劑、青黴素酶外)混合加熱溶解,校正pH至7.4,再加酚紅,過濾分裝每瓶30~50ml,經121℃滅菌15min和35℃24h無菌試驗備用。臨用時每瓶加入1.5~2.5 U青黴素酶。
[質量控製]
傷寒沙門菌ATCC 50096、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化膿性鏈球菌ATCC 19615、肺炎鏈球菌ATCC 6305、金黃色葡萄菌ATCC 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均生長良好。 |
上一篇:細菌的分類單位、係統及命名簡介
下一篇:酵母菌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