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苦丁茶對五種常見細菌的體外抑菌效果。方法 用瓊脂擴散法和試管稀釋法測定苦丁茶湯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五種病原菌的體外抑菌作用。結果 苦丁茶對所測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00mg/ml, 表皮葡萄球菌50mg/ml,變形杆菌100mg/ml,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均>100mg/ml。結論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苦丁茶均呈中度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對苦丁茶呈高度敏感,變形杆菌對苦丁茶呈低度敏感,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對苦丁茶均呈耐藥。
【關鍵詞】 苦丁茶;細菌;微生物敏感性試驗
苦丁茶又名皋盧、瓜盧,是一種純天然綠色飲品。遠在東漢時的《桐君錄》(已經遺失)中就曾記載作為貢品供皇家享用。民間記載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便、解酒功能,對咽喉腫痛、口腔炎、牙齦炎、便秘等疾病效果顯著[1~3],但其藥理學研究不多,我們研究了苦丁茶的抗菌作用,現報告如下。
1 實驗材料
1.1 試驗藥物
苦丁茶水煮濃縮液。藥物製備:100g苦丁茶加10倍量蒸餾水小火煮沸2次,每次1h,合並2次水煮液,四層紗布過濾,濃縮至100g/100ml,調整pH至7.0~7.2,4℃冰箱保存備用。
1.2 菌種
所用菌種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由中國藥品生物製品鑒定所提供,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為耐青黴素類藥物菌株)。菌種的培養及菌液的配製: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用MH瓊脂平板培養,37℃培養18h;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用沙保弱瓊脂平板培養,28℃培養48~72h備用。菌液取細菌生理鹽水用0.5麥氏管比濁配成。
1.3 培養基製備
MH瓊脂按平板常規方法製備:MH瓊脂38g/蒸餾水1000ml;MH肉湯按常規方法製備:MH肉湯27g/蒸餾水1000ml;沙保弱瓊脂培養基製備:沙保弱瓊脂27g/蒸餾水1000ml。
1.4 試驗器材
打孔器、高壓蒸汽滅菌器、冰箱、恒溫培養箱、無菌工作台等。
2 試驗方法
本試驗同時采用瓊脂擴散法和試管稀釋法用苦丁茶對各菌株進行抑菌試驗,觀察苦丁茶對五種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2.1 瓊脂擴散法
用滅菌棉簽蘸取供試菌液(0.5麥氏管比濁),均勻塗布於MH瓊脂平板上,然後用直徑6mm的瓊脂打孔器均勻打孔,每板4孔,去除孔內瓊脂並適當封閉孔底。將供試藥液加於孔中,以滿而不溢為宜並作好標記,並且以MH肉湯作為陰性對照。置4℃冰箱中作用1h後取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變形杆菌置於37℃恒溫箱中培養18~24h,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28℃培養48h,觀察結果。
2.2 試管稀釋法
取無菌試管6支,第1管加入1.8ml MH肉湯,2~5管加入1ml MH肉湯。以無菌操作吸取已製備好的供試藥液0.2ml加入第1管中,混勻後吸取1ml加入第2管中,依次倍比稀釋至第5管棄去1ml,第6管加入2ml MH肉湯作為對照管。每管加入菌液50μl。細菌37℃培養18~24h,真菌培養48~72h後觀察結果。能夠完全抑製細菌生長的最小藥物濃度為最小抑菌濃度(MIC)。
3 實驗結果
3.1 瓊脂擴散法實驗結果
為了使實驗結果一目了然,瓊脂擴散法實驗結果的判斷采用《中藥製用經驗錄》的方法[4]表示。即抑菌環直徑在0.8cm或以下的,記(-)號,為不敏感;抑菌環直徑在0.8~1.30cm,記(+)號,為低度敏感;抑菌環直徑在1.31~1.90cm,記(++)號,為中度敏感;抑菌環直徑在1.91~2.5cm,記(+++)號,為高度敏感。
3.2 試管稀釋法實驗結果
苦丁茶對所測病原菌的MIC
4 討論
本實驗用瓊脂擴散法對苦丁茶的抑菌作用作了定性檢定,然後用試管稀釋法對其藥理活性進行定量分析,苦丁茶對五種細菌的抑菌作用用瓊脂擴散法和試管稀釋法得到的結果相符。以對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杆菌次之,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兩種真菌的效果較差或未見抑菌作用,為臨床防治所試敏感病原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另本實驗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為耐青黴素類藥物菌株,苦丁茶對兩者的效果均很好,這就為苦丁茶在臨床抗耐藥菌上發揮作用提供了依據。
由實驗結果可知苦丁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抑菌效果較為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和有關文獻報道相符[5],但上述報道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並不是耐青黴素類藥物菌株,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未見報道,這些是我們比前麵報道新穎的地方。同時據報道[5]苦丁茶對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有明顯效果,本實驗為苦丁茶在咽喉腫痛、口腔炎、牙齦炎、便秘、痢疾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變形杆菌感染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依據。用苦丁茶含服或喝苦丁茶液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王文亮,王守經.苦丁茶的保健功能研究與開發前景[J].飲料工業,2008,11(5):12-13.
[2]陳文德,李賢偉,彭培好,等.苦丁茶資源及四川民間苦丁茶[J].福建茶葉,2004(1):9-10.
[3]向化林,許宏大,田文藝,等.中國皋盧(苦丁)茶降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1994,19(8):294.
[4]鄧來送.中藥製用經驗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153-155.
[5]蔣建敏,王兵,許實波,等.苦丁茶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1,17(1):18.
上一篇:乳酸菌的作用機理
下一篇:測定細菌數量——顏色改變單位法
相關文章: | |
冬青苦丁茶樹組織培養的研究二 | 冬青苦丁茶樹組織培養的研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