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概念:植物由一種生長環境轉到另一種差異較大的生長環境的適應過程。如引進一種植物先要對其進行馴化。
馴化原因:試管苗是在無菌、有營養供給、適宜光照和溫度及近乎100%的相對濕度相對優越的環境條件下生長的。在生理、形態等方麵都與自然條件生長的正常小苗有很大差異。
主要馴化障礙:即濕度,試管苗葉片角質層不發達,葉片通常沒有表皮毛,或僅有較少表皮毛。葉片上甚至出現了大量的水孔,此外,氣孔的數量、大小也往往超過普通苗。當將它們直接移栽到自然環境中,試管苗蒸滕作用極大,失水率很高,非常容易死亡。
馴化措施:
先是通過增加小環境濕度、減弱光照、降低溫度等變化,然後逐漸降低濕度、增加光照、增加溫度至自然狀態。通過這樣的濕度由高至低、光照由弱至強、溫度由低至高的煉苗過程,使它們在生理、形態、組織上發生相應的變化,逐漸地適應外界的自然環境。
(一)移栽使用的基質和容器
基質具備特點:要具備透氣性、保濕性和一定的肥力,容易滅菌處理,不利於雜菌滋生。常選用珍珠岩、蛭石、河砂、草炭等。
1.珍珠岩
來源:是含矽的礦物質在爐體中加熱到
特點:一般80
使用:珍珠岩一般不單獨使用多與其它基質混合使用,單獨使用時因質輕,澆水過猛易漂浮,不利於根係固定。如珍珠岩與泥炭等量混合。
2. 蛭石
來源:為雲母類次生礦物,在1000爐體中加熱膨脹,形成多孔的海綿狀物體,
特點:蛭石質地較輕,每立方米96
使用:育苗時可過篩使用。可以單獨使用。
幾種常見基質的物理性狀 | ||||
基質 |
容重(g/cm3) |
總孔隙度% |
大孔隙% |
小孔隙% |
河砂 |
1.49 |
30.5 |
29.5 |
45.0 |
蛭石 |
0.13 |
95.0 |
30.0 |
65.0 |
珍珠炭 |
0.16 |
93.2 |
53.0 |
40.2 |
泥炭 |
0.21 |
84.4 |
7.1 |
77.3 |
3.河砂
特點;取材方便,資源豐富,成本低,透氣性好,排水性強,但砂子容重大(1.5
使用:一般不單獨用來直接栽種試管苗。一般選用粒徑為0.5
4.草炭
草炭又稱泥炭,是由沉積在沼澤中的植物殘骸經過長時間的腐爛所形成。草炭質地細膩,持水和保水能力強,但通常通透性較差,泥炭富含有機質和營養物質,具有較強的緩衝能力。草炭用作基質,管理方便, 成功率高,但通常不能單獨用來栽種試管苗,宜與其它基質混合形成複合基質,從而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其不足。
5.腐殖土
來源:是由植物落葉經腐爛所形成。腐葉上含有大量的礦質營養、有機物質。
特點:性質和草炭相似,
使用:它通常不單獨使用。摻有腐殖土的栽培基質有助於植株發根。
複合基質的使用
一般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或腐殖土為1:1:0.5。也可用砂子:草炭土或腐殖土為1:1。
基質在使用前應滅菌。少量用高壓滅菌,多時用烘烤、蒸氣、藥物等方法
栽培容器:可用大型栽培槽,可用6×6~10×
(二)移栽前練苗 移栽前將培養物不開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鍛練2-3天,然後開口練苗1-2天。
(三)移栽和幼苗的管理
1移栽:從試管用鑷子取出發根的小苗---衝洗掉根部粘著的培養基---用竹簽在基質中插孔---然後將小苗插入----栽後把苗周圍基質壓實---栽後輕澆薄水。
注意:幼苗較嫩,防止弄傷。栽前基質要澆透水。 栽後移入高濕度的環境中,保證空間濕度達90%以上。
2管理:
1) 保持小苗的水分供需平衡。
原則:移栽後5-7天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接近培養瓶的條件。當5-7天後,發現小苗有生長趨勢,可逐漸降低濕度,讓小苗始終保持挺拔的狀態。
做法:營養缽的培養基質要澆透水,所放置的床麵也要澆濕,搭設小拱棚,並且初期要常噴霧處理,保持拱棚薄膜上有水珠出現。後期減少噴水次數,將拱棚兩端打開通風,使小苗適應濕度較小的條件。約15天以後揭去拱棚的薄膜,並逐漸減少澆水,促進小苗長得粗壯。
2)防止菌類滋生
原則:因試管苗原來是無菌的,加之馴化條件濕潤易生雜菌,應盡量不使菌類大量滋生。
做法:如對基質進行滅菌。對幼苗噴灑殺菌劑,如多菌靈、托布津,每7-10天一次。在移苗時盡量少傷苗。噴水時可加入0.1%的尿素,或用1/2MS大量元素的水溶液。
3一定的溫、光條件
原則:適宜的生根溫度是18~20℃,溫度過低使幼苗生長遲緩,或不易成活。溫度過高蒸騰加強,水分平衡受破壞,以及菌類滋生等。光照管理上初期可用較弱的光照,後期用自然的強光照。
做法:冬春季地溫較低時,可用電熱線來加溫。在小拱棚上加蓋遮陽網或報紙等,後期當小植株有了新的生長時,逐漸加強光照,至直接利用自然光照。
4保持基質適當的通氣性,要選擇適當的顆粒狀基質,保證良好的通氣作用。管理過程中不要澆水過多,過多的水應能迅速瀝除,以利根係呼吸。
隻要把水分平衡、適宜的介質、控製雜菌和適宜的光、溫條件控製好,試管苗是很容易移栽的。
上一篇:植物組培的操作技術:生根培養
下一篇:植物組培愈傷組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