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實驗:革蘭氏染色法



錄入時間:2011-12-26 15:28:01 來源:生物在線

實驗目的 

1.學習並初步掌握革蘭氏染色法。 

2.了解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細菌分類鑒定中的重要性。 

實驗內容 

1.製作細菌染色裝片。 

2.分別對單菌和混菌進行革蘭氏染色法操作。 

實驗原理 

    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堿性染料、 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 堿性染料的離子帶正電荷,能和帶負電荷的物質結合。因細菌蛋白質等電點較低,當它生長於中性、堿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時常帶負電荷,所以通常采用堿性染料(如美藍、結晶紫、堿性複紅或孔雀綠等)使其著色。酸性染料的離子帶負電荷,能與帶正電荷的物質結合。當細菌分解糖類產酸使培養基 pH下降時,細菌所帶正電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紅、酸性複紅或剛果紅等酸性染料著色。中性染料是前兩者的結合物又稱複合染料,如伊紅美藍、伊紅天青等。 

    革蘭氏染色法是 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 C.Gram所創立的。 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 

    該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 G+菌和 G—菌,是由這兩類菌的細胞壁結構和成分的不同所決定的。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而且肽聚糖層較薄、交聯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溶解了類脂質,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的複合物易於滲出,結果細菌就被脫色, 再經蕃紅複染後就成紅色。G+  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層厚且交聯度高, 類脂質含量少,經脫色劑處理後反而使肽聚糖層的孔徑縮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細菌仍保留初染時的顏色。 

實驗器材 

    培養 12-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養 24 小時的大腸杆菌(Escherichia coli) 

    結晶紫、盧哥氏碘液、95%酒精、蕃紅、液體石蠟、擦鏡液 

    載玻片、接種杯、酒精燈、擦鏡紙、顯微鏡等。 

實驗步驟 

一、單菌的革蘭氏染色: 

    分別取枯草杆菌、大腸杆菌進行革蘭氏染色。 

1.製片: 

(1) 塗菌:取幹淨載玻片一塊,在載玻片上加一滴生理鹽水,按無菌操作法取菌塗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 幹燥:讓塗片自然晾幹或者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文火烘幹。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讓菌膜朝上,通過火焰 2-3次固定(以不燙手為宜)

2.染色 

(1) 初染:滴加結晶紫(以剛好將菌膜覆蓋為宜)染色 1~2min,水洗。 

(2) 媒染:用碘液衝去殘水,並用碘液覆蓋約 1min,水洗。 

(3) 脫色:用濾紙吸去玻片上的殘水,將玻片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 95%的乙醇脫色,直至流出的乙醇無紫色時,立即水洗。 

(4) 複染:用番紅液複染約 2min,水洗。 

3.鏡檢:幹燥後,用油鏡觀察。菌體被染成藍紫色的是革蘭氏陽性菌,被染成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 

二、混菌的革蘭氏染色: 

    按上述方法,在同一載玻片上,以大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混和塗片、染色、鏡檢進行比較。 

實驗結果及討論 

1.實驗結果 

    列表簡述 2株細菌的染色觀察結果(說明各菌的形狀、顏色和革蘭氏染色反應),分別繪製單菌及混菌的染色結果。 

2.討論 

    針對實驗原理、步驟、現象進行討論。 

實驗作業 

1.你認為哪些環節會影響革蘭氏染色結果的正確性?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什麽? 

2.進行革蘭氏染色時,為什麽特別強調菌齡不能太老,用老齡細菌染色會出現什麽問題? 

 

上一篇:實驗:細菌的鞭毛染色

下一篇:布氏杆菌的生物學性狀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