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菌病又名副傷寒,是各種動物由沙門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總稱。臨診上多表現為敗血症和腸炎,也可使懷孕母畜發生流產。該病遍發於世界各地,係人畜共患病之一,在食品及公共衛生上極為重要。
沙門菌屬是革蘭陰性杆菌,分為5個亞屬,亞屬下共有2000餘個血清型。依據其對宿主的感染範圍可分為宿主適應血清型和非宿主適應血清型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馬流產沙門菌、羊流產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雞沙門菌、副傷寒沙門菌、雞白痢沙門菌、傷寒沙門菌;後者主要包括鴨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紐波特沙門菌等。該屬細菌對幹燥、腐敗、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環境下可以生存數周或數月。對於化學消毒劑抵抗力不強,一般常用消毒劑和消毒方法均能將其消滅。
該病對人、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動物均有致病性,各種年齡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畜禽較易感。如豬以1~4月齡仔豬發病較多,出生30~40天的犢牛、斷乳不久的羔羊及6月齡以內的幼駒最易感。感染的孕畜多發生流產,特別多見於懷孕後期的頭胎母馬以及懷孕後期的母羊。病畜和帶菌牲畜是該病主要傳染源,它們可由糞便、乳汁以及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汙染水源和飼料等,經消化道感染健畜;也可在交配或人工授精時感染。人發病往往是因吃丁病畜和帶菌牲畜的未經充分加熱消毒的乳肉產品而發生食物中毒。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在多雨潮濕季節發病較多,發病後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當然包括環境汙濁、潮濕,棚舍擁擠,糞便堆積;飼料和飲水供應不良;長途運輸中氣候惡劣、疲勞和饑餓;分娩、手術、母畜缺乳;新引進動物末實施隔離檢疫等因素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
上一篇:影響臨床細菌檢驗結果可靠性的因素
下一篇:沙門菌病的臨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