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清學診斷(serological diagnosis)
人體受到致病菌感染後,免疫係統可發生免疫應答而產生特異性抗體。抗體的量常隨感染過程而增多,表現為效價(titer)或稱滴度的升高。因此,采用已知的細菌或其特異性抗原,檢測患者血清或其他體液中有無相應特異性抗體及其效價的動態變化,可作為某些傳染病的輔助診斷。一般采取患者的血清進行試驗,故這類方法通常稱為血清學診斷。血清學診斷主要適用於抗原性較強、生化試驗不易區別、難以培養或不能培養的致病菌,以及病程較長的感染性疾病。
在血清學診斷中,最好采取患者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標本。因為在傳染病流行區內,患者血清中出現某種抗體,除患有與該抗體相應的疾病外,亦可因受過該菌隱性感染或近期預防接種所致。因此,必須有抗體效價明顯高於健康人群的水平或隨病程遞增才有診斷價值。當恢複期的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升高≥4倍時,即可區別既往感染或現症感染。若患者在疾病早期應用抗菌藥物,致病菌在體內繁殖不多,抗體效價可以無明顯升高。可見,細菌學診斷和血清學診斷在細菌感染的確立上是互為輔助的。
常用於細菌性感染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列於表7-2。其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比細菌分離培養快速,而且靈敏度高、特異性較強,已有各種商品化試劑盒可自動化檢測大量標本,有逐漸替代其他血清學診斷方法之勢。已廣泛應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和多種病原體的抗原、相應抗體、可溶性毒素等檢測,尤其是對病毒感染的診斷更為適合。
表7-2 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血清學診斷
血清學試驗 |
應用舉例 |
直接凝集試驗 |
傷寒、副傷寒(肥達試驗)、立克次體病(外斐試驗)、波浪熱、鉤端螺旋體病(顯微凝集試驗) |
乳膠凝集試驗 |
流感嗜血杆菌和腦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梅毒、新生隱球菌感染 |
冷凝集試驗 |
支原體性原發性非典型肺炎 |
沉澱試驗 |
梅毒(VDRL、RPR試驗)、白喉毒素(Elek平板毒力試驗) |
對流免疫電泳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補體結合試驗 |
Q熱 |
中和試驗 |
風濕熱(抗O試驗) |
免疫印跡試驗 |
萊姆病 |
免疫熒光試驗 |
梅毒(FTA-ABS試驗) |
ELISA |
多種病原體及其毒素、特異性抗體的檢測 |
上一篇: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一)
下一篇:細菌感染的免疫預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