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的常規檢驗
1.分離培養:
通常由正常無菌部位采取的標本接種血平板,置於空氣或含5%~10%CO2的氣缸中培養,大部分細菌可於24~48h生長良好。若原始培養為陰性,但據鏡檢結果和臨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則應再采集大量標本,離心濃縮或溶解離心法處理,取沉澱接種營養豐富的需氧或厭氧培養基來培養。
對於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標本,分離時應采用選擇培養基以利於病原菌生長,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製汙染菌的生長。對於某些感染標本中發現的細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檢出大腸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汙染菌或正常菌群,其臨床意義的確定有賴於定量培養法。
2.鑒定:分離出的細菌一般應經過細菌形態、菌落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動物接種等鑒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鑒定係統,其鑒定快速、簡便,值得推廣。
3.體外純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試驗、殺菌試驗、聯合藥敏試驗和檢測細菌產生的抗生素滅活酶等。
微生物學檢驗的基本任務:
① 研究標本采集、運送和保存的方法,以及標本的處理方法對提高檢出率的關係。
② 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的檢測方法,最佳方法的選擇、各種病原微生物的鑒定程序以及雙歧鑒定流程、質量控製。
③ 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診斷法、自動化儀器和微量化裝製的使用。
④ 執行國際標準操作程序和方法做好抗菌藥物敏感試驗。
⑤結果分析、實驗方法的評價及臨床意義。
上一篇:微生物學診斷試驗的選擇原則
下一篇: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