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情況下,兩個不同性狀細菌的基因可以發生部分轉移,經過基因間的重組(recombination),形成新的遺傳型個體。接受基因的細菌為受體菌,提供基因的細菌為供體菌。細菌的基因轉移和重組的主要形式有轉化、轉導、接合、原生質體融合和轉染。
(一)轉化(transformation)
轉化現象不是所有細菌都有轉化現象。大多數細菌不能接受外源性DNA,不能將它整合到染色體之中;另外,細菌還能產生內切酶,能識別並破壞進入細胞的外源性DNA。是否發生轉化與菌株在進化過程中的親緣關係有著密切的聯係。同時受體菌必須處於感受態(competence)才能轉化。
(二)轉導(transduction)
以溫和噬菌體為媒介,把供體菌的DNA小片段攜帶到受體菌中,通過交換與整合,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部分遺傳性狀,稱為轉導。獲得新遺傳性狀的受體菌細胞,稱為轉導子(transductant)。
細菌的轉導又分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普遍性轉導與溫和噬菌體的裂解期有關,局限性轉導則與溫和噬菌體的溶原期有關。
1. 普遍性轉導(general transduction):溫和噬菌體在裂解期的後期,其DNA已大量複製,與外殼蛋白裝備新的噬菌體時,大約105~107分子之一的新噬菌體裝配錯誤,將細菌DNA的裂解片段裝入噬菌體外殼蛋白中,成為一個完全缺陷的轉導性噬菌體(transducing phage)。誤被裝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體菌染色體上的任何部分,也可以是質粒DNA。由這種噬菌體介導的轉導,稱為普遍性轉導(圖6-3)。當轉導噬菌體侵入另一受體菌時,可將錯裝的供體菌DNA片段帶入受體菌,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供體菌DNA片段與受體菌的染色體DNA整合,使後者成為遺傳性狀穩定的轉導子,稱完全轉導(complete transduction);另一種情況是,有一些供體菌的DNA片段不能與受體菌染色體整合,仍保持遊離狀態,不自身複製,但能轉錄、翻譯和表達性狀,稱為頓挫轉導(abortive transduction)。
2. 局限性轉導(restricted transduction):由噬菌體所介導的供體菌染色體上個別特定基因的轉導,稱為局限性轉導。例如λ噬菌體進入大腸杆菌,當處於溶源期時,噬菌體DNA整合在大腸杆菌染色體的特定部位,即在半乳糖苷酶基因(gal)與生物素基因(bio)之間,細菌受紫外線照射或化學因素作用後,λ噬菌體從溶原期進入裂解期,其DNA又從細菌染色體上分離,分離時會有10-6的噬菌體將其本身DNA上的一段留在細菌染色體上,卻帶走了細菌DNA上兩側的gal或bio基因,這種發生偏差的噬菌體,稱為部分缺陷噬菌體,當此噬菌體再次侵入受體菌時,可帶入原來供體菌的特定基因gal或bio(圖6-4)。
應當注意轉導與溶源轉換(lysogenic conversion)兩者的差別。後者是指溫和噬菌體感染其寄主後,噬菌體基因整合於寄主基因組中,寄主的性狀發生變異,它是一種表麵上與轉導相似但本質上卻不同的特殊現象。當噬菌體在寄主中消失時,通過噬菌體轉換而獲得的性狀也同時喪失。
(三)接合(conjugation)
是兩個完整的細菌細胞通過性菌毛直接接觸,由供體菌將質粒DNA轉移給受體菌的過程。接合性質粒有F質粒、R質粒、Col質粒等。
1. F質粒的接合:F質粒通過性菌毛由雄性菌(F+)轉移給雌性菌(F-)的過程,稱為F質粒的接合。在受體菌獲得F質粒時,供體菌並不失去F質粒。受體菌在獲得F質粒後即變為F+菌,也長出性菌毛(圖6-5)。
大腸杆菌的F質粒進入F-菌後,能單獨存在,自行複製。但有小部分F質粒可整合到受體菌的染色體上,與染色體一起複製。整合後的細菌能以高效率轉移染色體上的基因,稱為高頻重組菌(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Hfr)。Hfr不穩定,F質粒可從染色體上脫離下來變為F+菌,終止其Hfr狀態。從染色體上脫離下的F質粒有時可帶有染色體上幾個鄰近的基因,這種質粒稱為F’質粒。當F’質粒轉入F-菌時,F-菌可同時獲得這一部分新的基因而成為F’菌。所以F’質粒有類似轉導中的溫和噬菌體,起著基因載體的作用。這種通過F’質粒轉移基因稱為性導(sexduction)。F+、Hfr、F’三種菌都有性菌毛,均為雄性菌。
2. R質粒的接合:細菌耐藥性的產生主要是由於R質粒在菌株間的迅速轉移和快速生長繁殖所致。R質粒有兩種功能不同的部分組成,一是耐藥性轉移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 ,RTF),其作用類似F因子;另一種是耐藥性因子(RF),它決定耐藥性。RTF和RF均能自主複製,但是隻有兩者一起存在時,這個細菌才能將耐藥性轉移給另一個細菌。R質粒的接合方式類似F因子的轉移方式,先由RTF控製,耐藥菌(R+)長出R菌毛,和敏感菌(R-)相接觸,RF即由R+菌轉移至R-菌內。當RF與F因子一起共存於某個細菌細胞時,有些RF可以阻止F因子的轉移,稱為fi+(fertility inhibition)因子;而另一些不阻止F因子轉移的RF,稱為fi- R因子。
3. Col質粒的接合:Col質粒控製細菌素的合成,這類質粒很多,有的可以產生性菌毛,在細菌間進行接合轉移,稱為轉移性質粒;有的不能進行在細菌間接合轉移,稱為非轉移性質粒;但當細菌細胞同時具有可轉移的質粒如F因子時,則兩者可同時發生接合轉移。
(四)原生質體融合(protoplast fusion)
通過人為的方法,使遺傳性狀不同的兩細菌細胞的原生質體發生融合,並進而發生遺傳重組,以產生同時帶有雙親性狀的、遺傳性穩定的融合子(fusant)的過程,稱為原生質體融合。原生質體融合技術是繼轉化、轉導和接合之後一種更加有效的轉移遺傳物質的手段。當前,有關原生質體融合在育種工作中的研究甚多,成績顯著,除不同菌株間或種間進行融合外,還能做到屬間、科間甚至更遠緣的微生物細胞間的融合。
(五)轉染(transfection)
受體菌獲得從噬菌體而非從其它供體菌提取的DNA的過程,稱為轉染。另外,轉染一詞更廣泛地用於真核生物細胞,其含義有差別,指真核細胞通過病毒感染,獲得某一片段DNA或RNA的過程。與原生質體融合一樣,轉染也是一種人為的手段,通常多用於哺乳動物細胞,往往為了獲得重組病毒而設計。
上一篇:誘發細菌變異的方法
下一篇:細菌遺傳變異研究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