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病毒蝕斑技術(1)



錄入時間:2011-6-27 14:47:05 來源:互聯網

 
1952年,Dulbecco把噬菌體空斑技術應用於動物病毒學,從而使病毒蝕斑技術 (Virus plaque formation)成為許多病毒的滴定和研究方法。
 
(一) 原理 病毒感染細胞後,由於固體介質的限製,釋放的病毒隻能由最初感染的細胞向周邊擴展。經過幾個增殖周期,便形成一個局限性病變細胞區,此即病毒蝕斑。從理論上講,一個蝕斑是由最初感染細胞的一個病毒顆粒形成的,因而該項技術常用於病毒顆粒計數和分離病毒克隆。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出現幾個病毒顆粒同時感染一個細胞的情況,影響滴定的準確性和克隆的純一性,為此,接種的病毒液要充分分散和稀釋。對於細胞結合性病毒,如MDV,需用單層細胞;對細胞釋放性病毒,即可用固相介質懸浮的細胞,也可用單層細胞,但後者需用瓊脂等固體介質蓋在細胞上,以防釋放的病毒在液體介質中流動。固體介質的濃度由病毒的大小而定,大病毒用濃度較低的介質,小病毒用濃度較高的介質,以便將蝕斑的生長速度控製在適宜的範圍內。小蝕斑需用顯微鏡觀察,1-10mm的大蝕斑可用肉眼計數。為便於肉眼觀察,常用中性紅等染料染色。因病變細胞不吸收中性紅,病變細胞區便呈現無色蝕斑。病毒懸液的滴度以每毫升蝕斑形成單位(PFU/ml)來表示。例如,3個細胞瓶的平均蝕斑是58,接種量為0.2ml,病毒的稀釋度為2.5×103 ,則病毒原液的滴度為:
 
58÷0.2×2.5×103 =7.25×105 (PFU/ml)
 
(二) 技術應用 蝕斑技術可以應用於分離病毒的克隆(無性繁殖純係)、病毒或血清的滴定,也可用蝕斑形態和大小研究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1.病毒生物學純化 (Virus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在進行血清中和試驗時,常常會出現標準病毒株的滴度下降,因而影響了試驗的準確性,這種情況多見於蟲煤病毒。這可能是由於原始毒種的混雜,或者已有許多變異病毒粒子存在其中,甚至出現數量眾多的缺陷病毒所致。這時, 有必要把手上掌握的標準毒株進行純化,應用病毒蝕斑技術,挑選出各個不同的純化病毒, 亦稱“克隆株”。克隆後的病毒經在敏感細胞上增殖,測定其滴度,選用合適的毒株用於血清中和試驗。為了更有效地進行純化, 必須在覆蓋營養瓊脂之前用營養液洗去單層細胞上未被吸附的病毒。同時要控製好稀釋的濃度,一個培養瓶中的蝕斑數目最好不超過10個,挑取在其附近10mm都是健康細胞的蝕斑。挑取後的病毒應傳兩代或兩代以上。一般認為,中性紅染料會由於“光敏”作用而抑製病毒蝕斑的形成和破壞宿主細胞。因此,加了中性紅覆蓋層的培養物應在暗處培養。
 
2.蝕斑減少中和試驗(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蝕斑減少中和試驗是檢測血清中和抗體的一種敏感性較高的方法,試驗以使蝕斑數減少 50%的血清稀釋度作為其中的效價。 試驗使用定量的病毒(100PFU)與不同稀釋度的等量血清混合後感作, 接種預先準備好的單層細胞,再覆蓋上營養瓊脂置37 ℃二氧化碳培養箱培養,數天後分別統計蝕斑數,用Karber法計算該血清的蝕斑中和效價。其操作原理與傳統的血清中和試驗大致相同。
 
由於本試驗的操作比較繁鎖,目前在國內極少應用,國際上也沒有把它作為一種各國都接受的診斷方法,僅在OIE國際動物衛生法典(第六版)中列為對裂穀熱的規定診斷方法之一。

 

上一篇:國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術規範(2)

下一篇:病毒蝕斑技術(2)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