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影印培養試驗
1.從普通培養基上將皿上長的細菌,用絲絨影印至含鏈黴素培養基上,耐菌細菌不多。
2.從不接觸鏈黴素的平皿上,按影印顯示耐鏈黴素菌落區挑取細菌增菌。
3.將102細菌接種普通培養基上再作影印,再按耐鏈黴素平皿上相應菌落處接種增菌。
4.未接觸鏈黴素的平皿上,全部細菌均耐鏈黴素。
影印培養(replica plating)試驗--1952年,Lederberg夫婦設計了一種更為 巧妙的影印培養法,直接證明了微生物的抗藥性突變是自發產生,與相應的環境因素毫不相關的論點。所謂影印培養法,實質上是使在一係列培養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現相同菌落的一種接種培養方法。
其基本過程是:把長有許多菌落(可多達數百個)的母種培養皿倒置於包有滅菌絲絨布的木圓柱(直徑略小於培養皿)上,然後可把這一“印章”上的細菌一一接種到不 同的選擇性培養基平板上,待培養後,對各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對比後,就可選出適當的突 變型。據報道,用這種方法,可把母平板上10~20%的細菌轉移到絨布上,並可利用它接種8 個子培養皿。因此,通過影印培養法,可以從在非選擇性條件下生長的細菌群體中,分離出各 種類型的突變種。
大致方法是:首先把大量對鏈黴素敏感的大腸杆菌K12塗布在不含鏈黴素的平板(1)的表麵,待其長出密集的小菌落後,用影印法接種到不含鏈黴素的培養基平板(2)上,隨即再影印到含有 鏈黴素的選擇性培養基平板(3)上。影印的作用可保證這3個平板上所生長的菌落的親緣和相 對位置保持嚴格的對應性。經培養後,在平板(3)上出現了個別抗鏈黴素的菌落。對培養皿(2 )和(3)進行比較,就可在平板(2)的相應位置上找到平板(3)上那幾個抗性菌落的“孿生兄弟”。然後把平板(2)中最明顯的一個部位上的菌落(實際上是許多菌落)挑至不含鏈黴素的培養 液(4)中,經培養後,再塗布在平板(5)上,並重複以上各步驟。上述同一過程幾經重複後,隻要塗上越來越少的原菌液至相當於平板(1)的培養皿(5)和(9)中,就可出現越來越多的抗性菌落,最後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純的抗性菌群體。由此可知,原始的鏈黴素敏感菌株隻通過(1)→ (2)→(4)→(5)→(6)→(8)→(9) →(10)→(12)的移種和選擇序列,就可在根本未接觸鏈黴素的情況下,篩選出大量的抗鏈黴素的菌株。[1]
上一篇:嗜堿菌
下一篇:海水中噬菌體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