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用原則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應用(含口服、肌注、靜注、靜滴等,部分也可用於局部)的各種抗生素和磺胺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呋喃類等化學藥物。抗菌藥物在臨床醫療中應用廣泛,是人類治療或預防感染性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藥物。抗菌藥物雖可防病治病,但幾乎每個品種都有一定的毒性反應,用得合理即為“藥”,用得不當就是“毒”。因此如何正確地應用抗菌藥物一直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研究和關心的重點問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最基本原則是在全麵了解患者、致病原與抗菌藥物三者的基本情況和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安全有效地應用抗菌藥物,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一)盡早確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
在開始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對各種標本(血、尿、痰、膿液和傷口滲出液、傷口引流液、膽汁、腦脊液及其他體液)進行塗片檢查和培養,常規方法不易分離的病原微生物應盡量選用免疫學試驗或其他診斷試驗。分離和鑒定病原菌後必須做抗菌藥物敏感試驗(藥敏試驗),必要時宜同時測定聯合藥敏試驗,以及時選用針對性強、抗菌活性高的藥物,取得抗感染療效。
(二)必須熟悉並掌握抗菌藥物的適應證、抗菌活性、藥動學特性和毒理學
抗菌藥物的選用應參考藥物的抗菌活性、藥動學特性、藥效學、毒理學、藥源、價格等因素綜合考慮。處理重度感染患者時,在病原菌檢查和藥敏試驗結果未知曉前應根據臨床診斷預測致病菌的種類,盡快開始經驗治療。藥敏結果獲知後,仍應結合經驗治療的效果決定是否調整用藥。
(三)應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狀態等合理用藥
要注意針對特殊人群選擇抗菌藥物的品種、劑量、療程的特殊性。新生兒和老年人能肝腎功能不全,血漿蛋白結合藥物的能力較低;多數抗菌藥物的排泄較慢,故應適當調節劑量。多種青黴素類抗生素能分布到胎盤、乳汁,故對妊娠及哺乳婦女用藥要慎重。
(四)注意用藥方式的選用
盡量避免皮膚、黏膜等局部應用抗菌襲物,特別是青黴素類的局部應用,以免產生過敏反應。避免對病毒感染和發熱原因不明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嚴格控製抗菌藥物的預防用藥。選用適宜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製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五)聯合應用抗菌藥物必須有明確的指征
臨床多數感染用一種抗菌藥物即可控製,聯合用藥會增加毒性反應和治療費用。聯合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有:病因不明的嚴重感染,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製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長期使用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聯合用藥使毒性較大的藥量減少,存在協同作用的抗菌藥物。
(六)強調綜合性治療措施的重要性
在應用抗菌藥物的同時,必須盡可能使人體全身狀況有所改善,應積極處理原發病灶,提高機體免疫力,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補充血容量、血漿或蛋白。
上一篇:彎曲菌屬及其檢驗
下一篇:常用抗菌藥物應用的注意事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