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采取、處理與運送用於血培養的標本是臨床細菌檢驗成功的關鍵。臨床醫護人員以及微生物檢驗工作者都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1.采血時機的掌握
菌血症的臨床症狀可分為暫時性、間歇性和持續性三種。暫時性菌血症隻有在發病初期才能檢測到病原菌,細菌數100/ml左右。間歇性菌血症必須在特定時間內才能分離到病原菌,細菌數40/ml左右。持續性菌血症則在任何時間可檢到病原菌,細菌數5~20/ml左右。
采血最好在病人寒顫發燒前半小時,此時血液中細菌量最多,當病人發燒後再采血,多數細菌已裂解死亡,使培養陽性率降低。
最好在抗菌治療前采血。對已用藥而不能中止的病人,應在下次用藥之前采血。
2.采血次數
對菌血症病人,血液培養次數建議如下:
對懷疑腦膜炎、急性肺炎、化膿症,應在用藥前在不同部位采集2~3 份血標本;對不明原因發熱,第一天進行2次采血培養,24小時後在病人發熱前再做2次血液培養;
可疑細菌性心內膜炎,在2小時內采集3 份血標本,每次間隔不少於30min,必要時次日再做血培養2次。
據實驗研究,僅采血培養1次分離率占80%,培養2次分離率為90%,3次培養分離率達到99%。
3.采血量
成人菌血症或敗血症的血液中含菌量較少,平均1~3 ml血液中僅有一個細菌。所以采血量一定要足夠。成人一般為10ml,新生兒與嬰兒為1~5 ml 。
4.標本的運送和保存
采血後應立即送檢,如不能立即送檢,需室溫保存或置35-37孵箱內,不能放冰箱內。
5.抗生素的吸附問題
血液中的抗生素會抑製和(或)減慢細菌的生長。目前的解決辦法是:
(1)盡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標本,但臨床往往難以做到;
(2)降低標本中的抗生素的影響;①標本稀釋法;②抗生素中和或吸附法.在培養瓶內加入樹脂或活性碳.
上一篇:棒狀杆菌屬
下一篇:銅綠假單胞菌及其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