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細菌耐藥性和產生機製



錄入時間:2011-5-26 9:50:06 來源:檢驗地帶網

 
1、細菌耐藥性的概念:細菌的耐藥性是指致病微生物對於抗菌藥物作用的耐受性和對抗性。它是抗菌藥物、細菌本身及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可分為天然耐藥和獲得性耐藥,前者通過染色體DNA突變而致,後者大多是由質粒、噬菌體及其他遺傳物質攜帶外來DNA片段導致的耐藥性的產生。
 
2、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機製
 
(1)β-內酰胺酶:β-內酰胺酶是多種不同類型以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為底物的降解酶。它水解β-內酰胺環造成β-內酰胺類藥物失去活性,其水解率是細菌耐藥性的主要決定因素。現在已知的β-內酰胺酶有170多種,目前常用的分類方法有Ambler 的分子結構分類法和Bush的功能分類法。前者將β-內酰胺酶分為A、B、C、D四類,其中A、C、D類酶以絲氨酸(Ser)為活性作用單位。而後者是綜合酶的分子結構、抑製性及水解底物特征進行分類。
 
 
(2)鈍化酶或滅活酶:氨基糖苷類鈍化酶是細菌對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獲得性耐藥的主要機製。當細菌獲得了編碼產生氯黴素轉酰基酶(CAT)的質粒後,可產生CAT使氯黴素羥基乙酰化,從而轉化成無活性的衍生物。
 
 
(3)紅黴素酶和其他滅活酶  由於細菌產生紅黴素酯酶或通過2-磷酸轉移酶催化的磷酸化反應破壞了大環類酯類的十四元環藥物的酯環而造成的耐藥。
 
 
(4)青黴素結合蛋白的改變:青黴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PBP)為細菌細胞內膜上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由於細菌獲得外源性DNA,編碼產生新的低親和力的PBP或PBP本身發生修飾,對抗菌藥物親和力降低,從而導致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
 
 
 (5) 抗菌藥物作用靶位的改變:細菌通過與抗菌藥物作用靶位的改變使抗菌藥物不易結合導致其難以發揮效應。
 
(6)抗菌藥物的滲透障礙:外膜孔蛋白(porin)的突變導致細菌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藥物外排泵作用能將進入菌體內的藥物不斷泵出,使菌體內的藥物濃度不足以發揮抗菌作用而導致耐藥。
 

 

上一篇:淺談生殖道標本的微生物檢驗

下一篇:細菌耐藥性檢測方法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