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臨床生殖道標本的采集時間不當,標本不及時送檢,標本不合格,采集不規範等因素的指導和控製,建立完整檢測方法和報告方式。為臨床提供可靠、真實、準確的檢驗結果,提高診斷率,減少病人的精神痛苦和經濟負擔。
【關鍵詞】 生殖道;標本采集;藥敏試驗;分離培養
生殖道標本的檢驗是臨床微生物檢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於性傳播疾病呈上升趨勢,加之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生殖道疾病逐年增加,如何對標本采集時間不當,標本不及時送檢、標本不合格、采集不規範等因素進行指導和控製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手段,應當引起臨床醫生和檢驗工作者的重視。
1 送檢指征
1.1 全身症狀 生殖係統感染多不伴發熱,但在感染活動期或發生播散性感染時可發熱,但往往發熱與乏力同時存在,此外某些感染梅毒等累及神經時雖不發熱,但也會出現全身乏力,急性期或慢性消耗感染者,可能累及胃腸道出現厭食等。
1.2 皮膚黏膜損害 斑疹、丘疹、 結節、水皰、囊腫、 糜爛、潰瘍等的出現,或由損害發展而來有萎縮、癍痕患者出現疼痛、瘙癢症狀。
1.3 男性泌尿生殖係統表現 尿痛、尿頻、尿急、尿道分泌物增多,會陰部疼痛及陰囊疼痛、性功能障礙,甚至泌尿生殖器畸形和缺損。
1.4 女性生殖係統表現 陰道分泌物增多及性狀異常、陰道瘙癢及膿性分泌物流出、下腹疼痛、月經失調、外陰瘙癢、疼痛或性功能障礙。本文來自檢驗地帶網
2 采集標本
女性尿道應排尿1h後采集,先拭去尿道口的滲出物,再用拭子通過陰道靠著恥骨聯合按摩尿道采集分泌物,或者清洗尿道,用滅菌紗布或棉球擦拭,用泌尿生殖拭子插入尿道2~4cm旋轉拭子2s,男性尿道用生殖道拭子插入尿道腔2~4cm,旋轉拭子至少停留20s,使之容易吸收。
陰道分泌物應先擦除過多分泌物和排出液,用無菌棉拭子采取陰道口內側壁或後穹隆處分泌物,如果需要塗片再用一個拭子。
宮頸分泌物先用無潤滑劑的擴陰器使宮頸可見。用拭子擦去黏液和分泌物丟掉,用新的滅菌拭子插入宮頸管2cm采取分泌物,轉動並停留10~20s,讓拭子吸附分泌物置無菌管內送檢。
男性前列腺應清洗尿道口,衝洗尿道膀胱,按摩前列腺,用無菌容器收集送檢。
3 注意事項
生殖器是開放性器官,標本采集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以減少雜菌汙染,以免造成檢驗結果不真實性,導致臨床診斷出現偏差。
陰道內有大量正常菌群存在,采取宮頸標本應避免觸及陰道壁。
沙眼衣原體在宿主細胞內繁殖,取材時拭子應在病變部位停留十幾秒,盡可能采集上皮細胞。
疑有厭氧菌感染,應在床邊采樣,直接做厭氧培養,避免標本與氧氣接觸。
4 檢驗方法和報告方式
4.1 直接顯微鏡檢查 將合格標本直接塗於清潔玻片上,用滅菌生理鹽水混勻,加蓋玻片鏡檢,可初步報告清潔度、線索細胞、細胞數量、形態及運動性,若發現大量的發亮的芽生孢子及假菌絲,提示念珠菌感染,可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螺旋體。
4.2 革蘭染色鏡查 觀察細菌形態及染色性,炎症細胞數量及線索細胞,有無念珠菌、假菌絲及孢子等。
4.3 報告方式 若在白細胞或上皮細胞內見到革蘭陰性球菌成對排列可報告“找到革蘭陰性雙球菌”;若找到假菌絲和孢子可初步診斷為念珠菌感染。
5 分離、培養
直接接種血平板和中國蘭平板,並且同時進行增菌培養。若為革蘭陰性杆菌按氧化酶陽性或陰性及葡萄糖的利用實驗鑒定到種。若為革蘭陽性菌則按相關操作程序進行鑒定。
淋病奈瑟菌培養是淋病診斷的重要佐證,目前國外推薦的選擇培養基有TM和NYC,這些培養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選擇抑製許多其他細菌,經過一定條件培養,根據菌落形態、革蘭染色、氧化酶試驗、葡萄糖發酵等鑒定,男性患者陽性率為80%~95%。女性患者陽性率為80%~90%。
superoxol試驗與觸酶實驗類似,但是用30%過氧化氫溶液進行,此實驗可區分淋病奈瑟菌和其他奈瑟菌相關菌種。
沙眼衣原體用特異性抗體檢測抗原的血清方法。
支原體用衣原體檢測試劑盒。
6 藥敏實驗及注意事項
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實驗,藥敏紙片及M-H瓊脂均購自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
每批培養基製備應檢查M-H瓊脂的pH值,pH過低、過高都能使某些藥物失去效力,而使另一些藥物活性增高。
藥敏紙片應冷凍保存,在使用前1~2h移出冰箱,平衡至室溫後才能打開,防止熱空氣接觸冷紙片時產生冷疑水,降低含量。
7 討論[1,2]
生殖道標本的微生物檢驗的準確性關鍵在於標本的采集的真實性、可靠性。如果標本采集不合格,再好的檢驗人員也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於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不斷增強,這已成為生殖道抗感染治療的嚴重問題,作為臨床檢驗者應積極協調,主動配合醫生,建議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做微生物學檢查、培養,得到真實的結論提高診斷率,合格用藥,減少病人精神痛苦和經濟負擔,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0.
2 蔡文城.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11.
上一篇:我國厭氧菌檢驗現狀及改進措施(2)
下一篇:細菌耐藥性和產生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