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黴毒素存在於黴變的花生、穀物、果仁和大米上。肝癌與黃曲黴毒素含量高有直接關係。為了防止產生黃曲黴毒素,最好將桃仁、果仁、穀物貯藏在密封和幹燥的地方,不要吃發黴的食品,尤其是發黴的幹果、桃仁和糧食。
(一)產毒菌及其特性
1. 黃曲黴菌 本菌屬真菌門、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科曲黴屬。本菌為需氧菌,最適溫度30~33℃,相對濕度80-90%為最佳條件。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麥是其較好的生長基質。
2. 寄生曲黴 寄生曲黴也是產生AFT的主要菌株,其特性與黃曲黴類似。我國分布較少。
3. 其他 青黴、毛黴和根黴等真菌也能產生AFT,但產毒量甚微,其特性與黃曲黴類似。
(二)黃曲黴毒素的種類及對食品的汙染
黃曲黴毒素(AFT)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均為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產生熒光,根據熒光顏色不同,將其分為B族和G族兩大類及其衍生物。AFT目前已發現20餘種。AFT主要汙染糧油食品、動植物食品等;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家庭自製發酵食品也能檢出黃曲黴毒素,尤其是高溫高濕地區的糧油及製品種撿出率更高。
(三)黃曲黴毒素的特性
1、AFT的毒性極強 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藥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當人攝入量大時,可發生急性中毒,出現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當微量持續攝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長障礙,引起纖維性病變,致使纖維組織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強致癌物之一。
2、AFT具耐熱性 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不能將其破壞,裂解溫度為280℃。在水中溶解度較低,溶於油及一些有機溶劑,如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於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3、食品中所汙染的主要是黃曲黴毒素B1,其毒性目前一般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征:
(1)急性中毒:它是一種劇毒物質,毒性比KCN大100倍,僅次肉毒黴素,是目前已知黴菌毒素中毒性最強的。
(2)慢性中毒: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曲黴毒素則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變化特征為肝髒出現慢性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出現動物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係列症狀
(3)致癌性: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A 致癌範圍廣,能誘發多種動物的實驗腫瘤;B 致癌強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萬倍;C 可誘發多種癌,AFT主要誘發肝癌,還可胃癌、腎癌、淚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腸等部位的腫瘤,還可出現畸胎。
(四)檢驗
1. 黃曲黴菌菌落及形態觀察
黃曲黴菌菌落生長較快,10~14天,直徑3~4或6~7cm。菌落正麵色澤也隨其生長由白色變為黃色及黃綠色,呈半絨毛狀。孢子成熟後顏色變為褐色。表麵平坦或有放射狀溝紋,反麵無色或帶褐色。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分生孢子頭呈疏鬆放射狀,繼而為疏鬆柱狀。製片鏡檢觀察,可見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頂囊呈燒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鏈狀著生,分生孢子的周圍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2. 黃曲黴毒素檢測方法 化學法、生物學方法和免疫學方法。
1)生物學方法
①抑菌試驗:巨大芽胞杆菌和短芽胞杆菌對AFT最敏感。通過平皿中抑菌圈大小來衡量AFT含量。
②熒光測定法 :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發出熒光。將待檢菌株接種,28~30℃培養48~72h,檢查其特異熒光。此法操作簡便。對AFT最低檢出量為5pg/ml。
③大鼠試驗法:大鼠幼鼠對AFT最敏感,雄性幼鼠比雌性幼鼠敏感性更高,用100~150g大鼠作急性中毒試驗,一般3~4d死亡。
④雞胚試驗;
⑤鴨雛試驗:鴨雛對AFT非常敏感,致死性強,一般用一次劑量後72小時內死亡。
⑥斑點試驗:本法用於檢測真菌毒素致突變試驗的一種有意義的方法。主要利用沙門氏菌/微粒體突變性來檢測某些樣品種AFT的存在與含量。
2)免疫學方法
AFT是分子量為312~346的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無免疫原性,不能引起抗體的產生,故必須與大分子化學基團或蛋白質偶聯,成為完全抗原,方能引起免疫動物的抗體形成,然後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測AFT。由於AFT的量一般都較低,因此,檢測方法主要是敏感性較高的放射免疫測定法(RI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近幾年來,國外已成功製備了測定B1的酶聯免疫測定盒及檢測乳中Ml含量的RIA檢測盒。這兩種檢測盒都十分方便,而且快速準確。
上一篇:黴菌與黴菌毒素
下一篇:赭曲黴菌及其毒素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