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首頁 > 微生物知識->病毒基本知識和檢測方法->狂犬病病毒與狂犬病人間流行狀況

狂犬病病毒與狂犬病人間流行狀況



錄入時間:2011-4-7 10:20:27 來源:互聯網

摘要:本文綜述了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並對人間狂犬病流行狀況進行總結分析 通過收集1990~2006年的全國狂犬病疫情監測資料及部分省市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並進行分析,探討中國的狂犬病流行狀況及其趨勢。從資料 據顯示,我國的人間狂犬病目 又逐漸處於新的 發病高峰。由於狂犬病的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和狂犬病的高死亡率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通過對狂犬病病毒與流行病學的總結分析, 狂犬病病原的研究、狂犬病的防製提供參考。
關鍵詞: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流行狀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性傳染病。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對狂犬病病毒易感。犬類動物在傳播人狂犬病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是本病的主要宿主之一。狂犬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動物咬傷後,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經破損皮膚侵入機體。此外,還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動物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狂犬病是迄今為止人類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病,病死率可高達100%。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世界每年約有3.5萬~5萬人死於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是受狂犬病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狂犬病在我國曾一度得到有效控製,但近年來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資料數據顯示,我國的人間狂犬病目前又逐漸處於新的一個發病高峰。
一、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學特點
狂犬病腦炎的病原體屬於單股負鏈病毒目、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為囊膜病毒,子彈狀,內含核殼體。狂犬病病毒有一個約12kb長,從3´到5´的基因分別編碼核蛋白N、磷蛋白P、基質蛋白M、糖蛋白G和 聚酶L等5 病毒蛋白,各個基因之間還含非編碼的間隔序列。N蛋白mRNA起始序列在3`端第59~67核苷酸,其結構為AACACTCCT,L蛋白mRNA終止序列在5`端79~70核苷酸,其結構為TG(A)7C。狂犬病毒屬所有病毒核酸均有一個共同結構:3`UGCGAAUUGUU[1]
狂犬病病毒顆粒,長100~300nm,直徑75~80nm。它由2個結構和功能單位組成:外殼上覆蓋有G—蛋白三聚體組成的刺狀突起(長10nm),可識別易感細胞膜上特定的病毒受體;內含螺旋狀排列的核殼體,由核蛋白N、多聚酶L及其輔助因子蛋白P與RNA基因組密切相聯組成。M蛋白位於核殼體和外殼之間。
1956年首次首株狂犬病相關病毒Lagos—bat病毒在尼日利亞的Lagos島上被分離出之後,陸續於1968年、1971年在尼日利亞和南非共和國等分離到狂犬病相關毒株Mokola病毒和Duvenhage病毒等,由此而將引起狂犬病樣腦炎的病毒歸於狂犬病病毒屬[1]
1、狂犬病屬的分類
狂犬病毒屬的鑒定采用交叉血清中和試驗可將狂犬病毒屬區分為4種血清型(其特異性取決於G蛋白)。近年對狂犬病毒基因組上特定區域的序列分析 精確地鑒定出狂犬病毒變異株[2]。根據N基因和G基因的遺傳差異重新研究該屬內的分類,可區分出7種明顯不同的基因型。除基因1型外的所有狂犬病毒又稱“狂犬相關病毒”。從血清學上,血清1型:包括古典狂犬病毒、街毒和疫苗株。血清Ⅱ、Ⅲ、Ⅳ型為狂犬相關病毒,其原型株分別為Lagos—bat、Mokola和Duvenhage病毒。血清I型的疫苗株對狂犬相關病毒很少或沒有保護作用。不同遺傳譜係中的病毒在生物特性上有所不同(如致病性、細胞凋亡的誘導、細胞受體識別等等)[3,4]
 
 
狂犬病毒屬的分類及相關資料[2,5]
全屏顯示表格
遺傳譜係
基因型
 
縮寫(ICTV)a
地理起源
可能的病媒生物
已定性的毒株
I
1
狂犬病毒
RABV
全球(除幾個島嶼外)
食肉類(全球);蝙蝠(美洲)
I
4
Duvenhage病毒
DUVV
南部非洲
食蟲蝙蝠
I
5
歐洲蝙蝠狂犬病病毒1型
EBLV-1
歐洲
食蟲蝙蝠(大棕蝠)
I
6
歐洲蝙蝠狂犬病病毒2型
EBLV-2
歐洲
食蟲蝙蝠
I
7
澳大利亞蝙蝠狂犬病病毒
ABLV
澳大利亞
食果/食蟲蝙蝠(大蝙蝠亞目, /小蝙蝠亞目)
II
2
Lagos蝙蝠病毒
LBV
撒哈拉以南非洲
食果蝙蝠(大蝙蝠亞目)
II
3
Mokola病毒
MOKV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不明
待定性為新基因型的毒株
Aravan病毒
ARAV
中亞
食蟲蝙蝠(分離自狹耳鼠耳蝠)
Khujand病毒
KHUV
中亞
食蟲蝙蝠(分離自須鼠耳蝠)
Irkut病毒
IRKV
東西伯利亞
食蟲蝙蝠(分離自白腹管鼻蝠)
西高加索蝙蝠病毒
WCBV
高加索地區
食蟲蝙蝠(分離自長翼蝠)
a ICTV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表示未確定
2、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組結構
狂犬病病毒基因組的分子量約為4.6×106D,基因組由l1 928或l1 932個核苷酸組成的單股負鏈的RNA,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已知結構蛋白[6,7]。病毒基因組從3`端至5`端的排列,依次編碼結構蛋白的基因為N基因(l 421個核苷酸)、NS基因或P基因(991/804/805個核苷酸)、M基因(l 675/2059個核苷酸)、G基因(2069個核苷酸)和L基因(6429/6384個核苷酸)[8]。其中含有5個大的開放閱讀框架,包含著病毒全部基因編碼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P)、基質蛋白(M)、糖蛋白(G)和依賴RNA的RNA多聚酶(L)5個主要的病毒結構蛋白。在N基因的3`端有一段58個核苷酸的不翻譯先導RNA序列,第59位核苷酸是N基因mRNA 5`端的起始位點,它在病毒的核衣殼化、複製和轉錄調節中起重要作用。在基因組的5`端有56個核苷酸組成的非編碼區。在每個結構基因之間存在長短不一的不轉錄的間隔區。狂犬病病毒基因組中4個間隔區的長度依次分別為:N~P間區有2個核苷酸;P~M間區有5個核苷酸;M~G間區有5個核苷酸;G~L間區有423個核苷酸。5個基因都由各自的編碼區、3`端非編碼區(有一保守的UUGU序列,是mRNA的轉錄起始部位,形成5`端的GpppAmACA帽子結構)轉錄起始和5`端非編碼區(有1個保守的U7結構,是轉錄mRNA時加PolyA尾的信號)終止信號構成。
3、結構蛋白
狂犬病病毒由脂質雙層外膜、基因組RNA以及N蛋白、P蛋白、M蛋白、G蛋白和L蛋白或稱RNA多聚酶組成,N、P和L蛋白與基因組組成病毒的核殼體蛋白,構成病毒的核心部分,M蛋白位於包膜上,G蛋白構成病毒的刺狀突起,這五種蛋白均有抗原性。其中研究較多的是N蛋白和G蛋白,G蛋白分子呈同源三聚體的形式,是病毒的主要表麵抗原,也是病毒惟一的糖基化蛋白。
病毒的中央是一個直徑40nm的核殼體結構,由基因組RNA與1800個N蛋白分子結合形成核糖核蛋白的緊密結構,核糖核蛋白再與150個的L蛋白分子和約950個的P蛋白結合,形成一個30~35圈的螺旋結構的病毒核心部分-核殼體結構。核殼體具有該病毒的全部複製與轉錄功能,可以獨立完成基因組的複製與轉錄。當病毒在宿主細胞中合成核殼體蛋白以及相關蛋白後,病毒顆粒從宿主細胞膜上出芽時披上一層脂質雙層外膜結構,並在其外麵鑲嵌有l072~1 900個8~10 nm 長的G蛋白形成的刺狀突起,在包膜內側、核殼體之外有一層約1700個的M蛋白分子層,連接病毒內外兩部分,即形成一個完整的病毒粒子。
3. 1 G蛋白
G蛋白的基因編碼含524個氨基酸殘基的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7 KD,約占病毒總蛋白含量的42%。不同毒株間的G蛋白氨基酸序列平均同源性在90%左右,是狂犬病病毒5個結構蛋白中最不穩定的蛋白。G蛋白遊離在病毒表麵的氨基末端N端有長l9個氨基酸殘基的信號肽,在病毒翻譯過程信號肽被切除,切除後從第20個氨基酸殘基Lys開始成為成熟的糖蛋白(共含505個氨基酸殘基)。成熟的G蛋白含有3個不同的區域:膜外區也是抗原區(1~439位),位於病毒顆粒包膜的表麵;跨膜區(440~461位),為22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疏水區,使G蛋白插入包膜,固定在病毒脂質雙層膜上:膜內區(462~505位),位於病毒包膜內表麵,其羧基末端與M蛋白相連。
G蛋白形成的鑲嵌在病毒膜外麵的刺狀突起能吸附在宿主細胞表麵,並進入細胞,刺激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性抗體。同樣研究表明,G蛋白是與細胞膜受體結合,入侵中樞神經的主要成分,所以G蛋白是有效的保護性抗原,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與細胞受體相結合的重要結構,並與毒力直接相關。CVS株的G蛋白上存在3個抗原區即:抗原位點Ⅰ、抗原位點II和抗原位點Ⅲ,而ERA株G蛋白上存在5個抗原區。G蛋白抗原性變化經常是因為抗原位點上的氨基酸改變造成的,其中抗原位點Ⅲ代表了G蛋白中最主要的抗原區,大致位於333~357位氨基酸殘基的區段[8]。其次是抗原位點Ⅱ位置大約在第34~200位氨基酸殘基的區段,該位點的34~42 位、147 位、184 位和198~200 位殘基及GI中第333位、336位、368位和357位殘基最為重要[9]。後來又發現一個完全不依賴於構象的抗原區,並確定這一線性序列在244~281位氨基酸殘基之間的區段,由此提出了采用合成肽作疫苗的可能性[7,8]
另外糖基化是病毒在成熟過程中由宿主細胞內分泌到細胞外所必須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糖基化決定著其穩定性、抗原性和生物學活性,在糖蛋白的表達及分泌中起關鍵作用。研究表明,抗原位點Ⅱ和抗原位點Ⅲ是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正確折疊和運輸的必需部分。每個糖蛋白分子上有3~4個糖基化位點,不同毒株的數量和位置不完全相同。目前測序的所有狂犬病病毒毒株都存在3l9位糖基化位點,表明此位點關係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正確折疊和加工運輸。糖基化可阻止新合成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鏈不可逆聚集,並且變得易溶,在分子伴侶和折疊酶共同作用下,形成正確的結構並裝配到病毒粒子表麵[10]
G蛋白具有抗原性和免疫活性,其免疫原性與G蛋白的天然構型及N—糖基化有關。G蛋白還具有細胞免疫活性作用,細胞免疫是狂犬病最主要的免疫之一,但G蛋白的細胞免疫作用較N蛋白弱,而較P、M蛋白強。G蛋白還與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密切相關,G蛋白上抗原位點II中第333位Arg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殘基,抗原位點I中某些殘基的改變也可導致毒力的變化[8]。另外還發現G蛋白分子上第190~203位氨基酸殘基之間的區段序列與蛇毒液中番木鱉樣的神經毒序列相同,並可以與乙酰膽鹼受體結合,推測與狂犬病病毒的神經嗜性有關,這些氨基酸的改變可能改變病毒的致病作用與宿主範圍[7,11]
由於G蛋白基因在不同毒株間易發生變異,從而導致其毒力發生變化,因此,保持對毒株氨基酸序列分析也是監測各毒株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9]。各固定毒株G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有差異。比較發現,穿膜區和膜內區在不同地方株中差異較大(同源性50%~60%) 。而膜外區的保守性略高(同源性大於90%)[6,12]
3. 2 N蛋白
N蛋白由45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8KD,占病毒總蛋白的36%,位於包膜內,核酸周圍,含有磷酸基團。每個病毒顆粒含l 750個N蛋白分子,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內部結構蛋白。它與病毒RNA結合成核糖核蛋白,保護病毒RNA不受核酸酶破壞,並使RNA的核殼體維持轉錄所需的螺旋對稱結構,還能特異性地與前導RNA結合,對轉錄和複製具有調節作用。N蛋白的保守區主要集中在蛋白的中部,該區被認為是N蛋白與基因組RNA發生作用的區域。N蛋白的磷酸化位點在靠近多肽鏈c端的389位Ser。
N蛋白是病毒刺激機體T細胞產生細胞免疫的主要抗原。其抗原性較穩定,各毒株間的差異較小。各毒株間的N蛋白有高度保守性,不同株係的核蛋白同源性在98%~99.6%之間,是狂犬病病毒結構組成中最穩定的蛋白,可作為診斷抗原[13]。單抗結合實驗證明,N蛋白上至少有抗原位點Ⅰ、抗原位點Ⅱ、抗原位點Ⅲ和抗原位點Ⅳ四個抗原區,其中抗原位點Ⅰ和抗原位點Ⅳ是由線性表位組成的,而抗原位點Ⅱ、抗原位點Ⅲ則是構象依賴性表位構成的。抗原位點Ⅰ位於355~366位的氨基酸殘基區段,抗原位點Ⅳ位於367~383位的氨基酸殘基區段[8]
N蛋白是誘導狂犬病細胞免疫的主要成分,是誘導B細胞和Th細胞免疫的有效保護性抗原,它還是一種超抗原。其誘導T細胞免疫蛋白的抗原性僅次於核糖核蛋白,而大於其他蛋白。N蛋白可有效地刺激疫苗接種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分泌細胞白介素—2等淋巴因子。新近研究還發現,N蛋白對中和抗體的產生具有促進作用和N蛋白抗體本身具有中和活性。N蛋白抗體還能抑製病毒在細胞間的傳播,能抑製病毒在細胞內的增殖[7]
3. 3 P蛋白
P蛋白也稱NS蛋白或磷酸化蛋白,是一個高度親水性蛋白,長度為297或303個氨基酸殘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或同源性很高(約90%以上)。每個病毒粒子含有950個分子,占病毒總蛋白的6%。
P蛋白結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磷酸化,使其整體上帶負電荷,並且負電荷隨著高濃度酸性氨基酸而增加,與L蛋白相互作用構成了完整的轉錄酶活性。P蛋白對狂犬病病毒屬顯示特異性抗原反應,抗原位點為第75~90位氨基酸殘基。
P蛋白與其他2種內部蛋白N和L蛋白一起負責病毒RNA轉錄和複製[14],所以核殼體具有全部轉錄與複製活性,可以獨立完成基因組RNA的轉錄和複製,具有感染性。
3. 4 M蛋白
基質蛋白也稱為M蛋白或M2蛋白,是狂犬病病毒中最小的結構蛋白,共含有202個氨基酸。每個病毒粒子含l 650個M蛋白分子,占病毒總蛋白的l1%。
在M蛋白的第l和72個殘基之間有一個主要抗原決定簇,該部位似乎與宿主對狂犬病的免疫反應有關。中心l9個氨基酸片段(89~107位)表現出明顯的疏水性。
M蛋白作為一種連接蛋白,在核衣殼和病毒包膜之間起著相互作用,將兩者連接在一起,且糖蛋白的羧基端插入其中,它可以直接影響糖蛋白在病毒包膜表麵的構型,在病毒形態形成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3. 5依賴RNA的RNA多聚酶
多聚酶也稱為L蛋白,是狂犬病病毒中最大的結構蛋白,含2 127或2 142個氨基酸殘基。L基因序列分兩部分,一是大基因區,為一開放讀框,約為L基因長度的54%,二是5`端的非轉錄區,推測為引導RNA基因。L蛋白有4個長度大於100個氨基酸的開放讀框,三個位於L基因內,一個位於G—L基因間區,位點分別為:10783~10469,8548~8243,7117~673l,5020~4631 [15]
每個病毒中最少含30~60個蛋白分子,占病毒總蛋白量的5%。L蛋白是一種多功能酶,負責病毒基因組複製、轉錄及轉錄後的加工,包括起始轉錄、延長、甲基化、戴帽和polyA的形成。L蛋白的引導區含有病毒多聚酶的結合位點,RNA合成的起始信號以及新生的RNA經N蛋白包裹的起始信號等。雖然L蛋自在體內能誘生抗體,但作為T細胞反應抗原性尚未見報道。
二、狂犬病的流行曆史、世界流行狀況
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是迄今為止人類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病,死亡率高達100%。狂犬病病毒動物宿主廣泛,能在自然界多種脊椎動物中發生循環感染並流行,如蝙蝠、老鼠、狐狸、狼、狗等,僅在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從動物傳染給人,人通常不能連續傳播該病,因而不能維持該病毒的循環。從曆史文獻及作品中的零星記載得知,狂犬病在亞洲、歐洲或非洲至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但比較詳細的記載則從近一千多年來開始。
曆史上,1500年西班牙、1586年奧地利、1734~1735年英國在犬中爆發流行狂犬病。1708年意大利也暴發了一次規模相當大的家犬狂犬病。1604年狂犬病在巴黎廣為傳播。在19世紀幾乎整個歐洲各國均有狂犬病流行,一度引起恐慌。亞洲狂犬病一向甚為普遍,特別是在印度、中國、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印尼、老撾、尼泊爾和斯裏蘭卡諸國[17]
從世界狂犬病的曆史流行資料看,狂犬病的發源地可能在東半球的亞洲或歐洲,並可能在18世紀由歐洲傳入西半球[17]
據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對世界狂犬病調查報告中指出狂犬病已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在調查的145個國家和地區中,僅45個無狂犬病報告[18]。2004年對狂犬病的危害進行的評估顯示,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達55000人,以非洲和亞洲最為嚴重,其中約31000例發生在亞洲;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發病最嚴重的國家,平均每年因狂犬病死亡達20165人;中國的狂犬病發病例數僅次於印度,處第二位[19]。目前約有90多個國家流行此病,以亞、非、拉地區最為嚴重[20]。對世界上54個國家或地區狂犬病報告的綜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占57%,因野生動物所致的占33%,因蝙蝠所致的占10%。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在亞洲(占亞洲狂犬病的97%)和非洲(占非洲狂犬病的87%)流行,而野生動物型狂犬病主要在歐洲和北美流行。在我國,人畜狂犬病的傳染源中,犬占85~95%,貓占4%左右,狼、其他野生動物和家畜也造成狂犬病的傳播[21]
我國在1949年前狂犬病在全國許多地區流行,1949年後國家把狂犬病列為2類傳染病加以管理,對狂犬病的控製也日益引起關注,1951年曾開展過針對狂犬病的一次全國性滅狗活動,使狂犬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70年代狂犬病又呈上升趨勢,發病例數不斷逐漸上升。80年代以來每年病死人數在4000~6000之間,僅次於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21]
澳洲各國(澳大利亞已發現基因型7的狂犬病相關病毒)和南極洲到目前還沒有發現狂犬病病例。早期消滅了狂犬病的國家有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如挪威自1815年,瑞典自1879年先後消滅了狂犬病。較晚消滅狂犬病的國家有英國1903年消滅了狂犬病;日本曾於1932年基本消滅狂犬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失控,又於1957年消滅了狂犬病;還有新加坡、馬爾他、牙買加和塞浦路斯等國。美國自60年代起每年的狂犬病人數都控製在3例以下[17]
三、中國流行狀況
我國的狂犬病疫情報告記載始於1950年。建國以來,狂犬病在中國共出現5次的起伏。其中狂犬病自1980~2005年的26年間,全國報告的狂犬病病死數有13年均居各種傳染病的首位,5年居第2位,即便是在發病率較低的1993~1998年也在前10位內[18,22],疫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廣西、廣東、貴州、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安徽、江蘇、河北、福建省(區)[22]
在20世紀50年代流行嚴重,50年代初期,全國僅有少數病例報告,隨後就出現發病數快速上升,1956~1957年出現第1次流行高峰,年發病數分別為1942例、1933例[22],隨後發病數下降,整個50年代狂犬病病例達8890例。60年代全國狂犬病發病病例達8 807例,但在60年代後期,狂犬病處於上升趨勢,1969年全國共報告狂犬病1939例。20世紀70年代總死亡人數達20000多例,雖然70年代的流行有小的起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1979年全國狂犬病發病病例達4308例。80年代我國的狂犬病流行最為嚴重,在10年中全國共報告55367例,1981年全國共報告7037例,1984年全國24個省市報告病例數為6018例。1984~1989年年發病病例在4000~6000例範圍波動。隨後,隨著國家控製狂犬病相應政策的紛紛出台,從衛生部公布的狂犬病疫情統計顯示,1990年全國年發病例數開始下降,並呈逐年下降趨勢。全國狂犬病死亡總人數從1990年的3520例下降至1996年的159例。但1998年後,隨著養犬熱的進一步升溫等原因,疫情逐年嚴重,全國狂犬病發病人數開始持續快速回升,1999年全國狂犬病的發病死亡人數達343例,2000年報告的病例數增多至465例[21,23]
2001年全國狂犬病發病高達891例,死亡854例;2002年全國狂犬病病例繼續上升,達到1191例,病死例數再次居各種傳染病的前列。2003年全國狂犬病發病2037例,死亡1980例,比2002年全年發病率升了69.97%。2004年上半年全國報告發病數為1038例,比2003年同期又增長了83%,2004年共報告2561例病例。2005年2537例病例,與2004年相比略有起伏。2006年一月份到四月份狂犬病病例數分別為156、158、204、219例。2006年第一季度合計發病727例病例,死亡病例有571例,第一節度發病病例與2005年第一節度396例發病相比,同期增長83.59%,趨勢顯示2006年的病例將可能比2005年更高。從數據上預示著我國狂犬病又一次流行高峰的到來[24,25]
總之,從1950~2005年我國人狂犬病的死亡總人數約為104617例.共出現5次流行高峰,前4次高峰約每10年出現1次,流行範圍幾乎遍及全國。從近年來的流行情況看。第5次高峰正在形成,而且還處於不斷上升階段。同時,衛生部統計2004年狂犬病死亡人數竟占我國法定傳染病總死亡人數的35.72%。同時,近年來中國家犬數量估計已猛增到將近2億隻,防治狂犬病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因此,狂犬病正在重新成為嚴重危害我國公共衛生的重大疫病。我國的廣西、湖南、江蘇、安徽、湖北、廣東和貴州等省份近年來疫情持續上升,疫情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建立全國狂犬病監測係統,在狂犬病多發地區開展監測,分析狂犬病流行因素、掌握狂犬病的疫情特點與流行趨勢,對於狂犬病的預防和控製具有重要的意義。
1990年~2005年全國狂犬病發病病例數目[21,22,23,24,25]
全屏顯示表格
年份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病例
3520
-
477
433
147
-
163
230
238
341
465
891
1191
2037
2561
2537
發病率(1/100萬)
3.2
1.8
0.9
0.4
0.3
0.2
0.1
0.2
0.2
0.3
0.4
0.7
0.9
1.5
-
1.9
“-”為未查詢到數據
  
1990年~2003年狂犬病多發省份的病例數目[26,27,28,29,30,31,32]
全屏顯示表格
年份
江西
江蘇
湖南
湖北
廣西
廣東
貴州
山東
90
99
138
264
311
177
138
-
-
91
45
100
128
250
102
85
-
-
92
33
59
85
148
53
52
-
-
93
30
42
47
64
39
37
-
-
94
7
35
32
52
29
15
-
-
95
7
24
19
29
24
25
-
-
96
8
11
17
20
51
12
1
4
97
27
23
32
16
52
20
2
8
98
60
15
43
14
44
29
7
10
99
79
40
78
4
64
35
2
12
00
160
31
111
4
79
14
4
12
01
-
48
-
19
138
-
-
-
02
-
101
-
-
204
-
-
-
03
-
197
-
-
519
-
-
-
“-” 未查詢到 據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狂犬病病毒的感染、複製及病毒抗原位點等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病毒的免疫機理、早期診斷、治療及研製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構建安全、有效的狂犬病病毒重組病毒疫苗載體及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上也取得極 進展,從而使人類 好地預防和控製狂犬病的發生和流行。
由於狂犬病病毒能引起的人與 動物共患、急性、致死性傳染病,我國目 又處於 新的發病高峰,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控製狂犬病傳播和減少危害。
由於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故應加強預防措施以控製疾病的發生,主要方法包括對高危人群、動物特別是犬科動物的管理和對動物進行免疫接種滅活狂犬疫苗等措施。其中對傳染源的控製顯得尤為重要,主要措施包括:①、犬狂犬病的控製:控製狂犬病加強對傳染源犬的控製是控製本病傳播的一個主要措施,社會應對所飼養的獵犬、警犬、實驗用犬及寵物犬貓等,應進行登記,所有的犬和貓必須接種狂犬病疫苗,並定期進行免疫。懷疑為狂犬病病犬和病貓時應進行嚴格的檢疫隔離或立即擊斃,以免傷人。對死亡動物應取其腦組織進行檢查,並進行無害化處理。②、野生動物狂犬病的控製:再過去的幾百年中,盡管也有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告,但狂犬病主要見於家犬。而野生動物中的食肉目和翼手目的動物是野生動物主要的病毒貯主。人類和家畜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對野生動物進行口服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③、動物的國際間轉運:由於作為寵物的野生動物也能導致人的狂犬病和狂犬病的傳播擴散。所以從有狂犬病的國家或地區向無狂犬病國家或地區跨國運輸家畜、動物園動物、研究用和表演性動物應滿足相應的國際準則和國家法規。如果是從無狂犬病國家向有狂犬病感染的國家轉運,則應在啟運前至少2周前免疫動物。如果是在2個有狂犬病感染的國家之間轉運,則應在啟運前至少2周前或在到達目的地國家時免疫動物。
參考文獻
[1]鄧正華,朱沛軒,餘光開.狂犬病相關病毒研究進展.瀘州醫學院學報,1996,19(2):155~158
[2] 嚴家新.狂犬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病毒學分冊,1995,2(2):34~37
[3] Badrane H et al. Evidence of two lyssavirus phylogroups with distinct path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Journal of Virology, 2001, 75:3268~3276.
[4] Nadin-Davis SA et al. Lyssavirus P gene characterisatio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of the genus and identifies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y within the encoded phosphoprotein. Virology, 2002, 298:286~305.
[5]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 (2004 : Geneva, Switzerland),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 : first report,(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 931),18~19
[6]袁慧君,王三虎 ,秦鄂德.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訊[J],2004,6(15):596~599  
[7] 李偉,周海夢.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學及其保護性抗原的結構和功能.傳染病信息1999,1(4):167~169
[8] 唐青,楊為鬆.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學及遺傳變異性研究進展.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J],1999,15(2):77~81
[9]羅廷榮.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原性狀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廣西畜牧獸醫,1998年Vol.14(3):3~5
[10]Otvos L Jr,Thurin J,Kollat E,et al.Glycosylation of synthetic peptides breaks helices. Phosphorylation results in distorted structure[J].Int J Pept Protein Res,1991,38(5):476
[11]萬澤生,王守良.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的研究進展.中華實驗陽臨床病毒學雜誌,1992,6(2):199~201
[12]Luo TR,Minamoto N,Hishida M,et al.Antigen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glycoprotein of rabies viru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J].Microbiol Immunol,1998,42(3):187
[13] 楊裕華,王際莘.狂犬病病毒及其免疫製劑研究近況.中國畜禽傳染病,1999,76:57~60
[14] Jacob Y,Real E,Tordo N.Functional interaction map of lyssavirus phosphoprote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minimal transcription domain[J].J Virol,2001,75(20):9613
[15] 楊裕華,王際莘.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近況.預防醫學情報雜誌1994,10(3):148~152
[16] 周向梅,趙德明.狂犬病及其研究進展.中國畜牧獸醫,2005,32(1):48~50
[17]嚴家新,潘南勝.狂犬病流行簡史.中華醫史雜誌[J],1994,10,24(4),196~199
[18] 詹素 季濤.中國狂犬病流行近況及相關因素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誌[J],2005, 26(3):223~224
[19] 唐青.“第一屆亞洲狂犬病專家局會議”報告.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內四,2004 Vol.18 No.3:
[20] 周桂蘭,祝俊傑,趙景義.狂犬病的流行現狀與預防.當代畜牧,2005,2:40
[21] 羅明,張茂林,塗長春.我國狂犬病流行狀況分析及防治對策.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J],2005,21(2):188~191
[22] 張永振.中國狂犬病的流行病學.中國計劃免疫,2005,4,l1(2):140~143
[23]唐青,趙秀芹,陶曉霞.中國人間狂犬病流行近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1,2,22(1):8~10
[24] 張永振,肖東樓,孫玉輝.中國1984~2002年狂犬病流行情況及防製對策.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3,10,24(10):883~886
[25] 《2004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3~210
[26] 鄭夔,羅會明.1990-1996年廣東省人類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廣東衛生防疫,1998,[24](l):25~26
[27] 程慧健,唐音.1986—2000年江西省狂犬病流行病學分析.疾病監測,20O2,17(1):23~24
[28] 朱鳳才,祖榮強,吳揚生.江蘇省1990~2000年狂犬病流行情況及防製對策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1,22(1):14~16
[29] 呂靜,陳慧萍,孫淨.湖北省1951~2001年狂犬病的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2003,19(4):125~126
[30] 郭綬衡,劉文,李樹民等.湖南省1951~1996年人間狂犬病流行病學分析.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l999,4(l):77~78
[31]劉富強,郭綬衡,胡世雄等.湖南省1999—2003年人間狂犬病流行情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4,12,25(12):1088
[32]李洪彥,金國莉,王應剛.2004年至2005年貴州省狂犬病流行情況調查.實用醫技雜誌,2005,10,12(10):2770
作者:辛誌明 
作者:福建農林 學,動物科學學院 ,350002

 

上一篇:單純皰疹病毒致病性

下一篇:人巨細胞病毒致病的進展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