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紫乳培養基中的主要成分為幹酪素、乳糖及指示劑等。由於各種細菌對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引起培養基的變化也有不同,觀察的主要變化為:
產酸:主要從乳糖產生酸,指示劑變酸色(石蕊為紅色,溴甲酚紫為黃色)。
酸凝或加有產氣:產酸,並有牛乳的凝固(pH4.7以下);如有氣體形成,則凝塊中有裂隙,在魏氏梭菌則呈“暴烈發酵”。
凝乳酶產生:很少或無酸產生,牛乳凝固。
腖化:部分或大部分牛奶變清亮。
產堿:細菌產生蛋白酶可將幹酪素分解產生胺或氨,使培養基的pH進一步升高,呈深紫色。
培養基:加石蕊的酒精飽和溶液於新鮮脫脂牛奶中,使達淺紫色,分裝於小試管,用流動蒸汽滅菌,每天1次,每次1小時,共3天。接種細菌後,培養及觀察一周。
石蕊酒精溶液的製備:8g石蕊在30ml40%乙醇中研磨,吸出上清液,再如此用乙醇操作兩次。加40%乙醇到總量為100ml,並煮沸1分鍾。取用上清液,必要時可加幾滴1N鹽酸使達豔紫色。現在多應用溴甲酚紫代替石蕊,即於100ml脫脂乳中加入1.2ml的1.6%溴甲酚紫的乙醇溶液。
方法:將細菌接種於紫乳培養基中,37℃培養1~7天後觀察結果,根據細菌的種類不同,可呈現上述一種或幾種現象。
上一篇:細菌生化試驗——硝酸鹽還原試驗
下一篇:細菌生化試驗——凝固血清液化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