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菊花的病毒病種類比較多,而且危害也較為嚴重。使用扡插繁殖苗,容易引起病毒病的擴張和蔓延,因此莖尖脫毒培養和組培快繁生產母本植株,再生產扡插苗的技術,對優良品種的脫病毒和複壯有著重要意義。
一、培養基配方
誘導萌芽培養基:MS+BA0.3毫克/升+NAA0.1毫克/升
增殖培養基:MS+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
生根培養基:1/2MS+NAA0.1毫克/升
二、培養程序
菊花以組培快繁為目標最好選莖尖、莖段、花蕾為外植體培養增殖效果最好。選取用扡插苗培育的無病蟲害、健壯的植株,在其上取材,可保持其優良品種特性。在取材前2~3周,將入選株置於溫室內培養,不要對葉麵噴水,這樣能夠提高滅菌的成功率。接種前切取帶腋芽的莖段或未開的花蕾,這時花瓣外有一層薄膜包著,裏麵是無菌的。滅菌處理時莖尖的嫩葉不要剝得太幹淨,以免傷口麵暴露太大,使莖尖受到過大的損害。滅菌莖段除去葉片,隻留一小段葉柄。
材料初步切割後,用洗衣粉水漂洗三次,用自來水衝淨後,將其放入含有三滴吐溫的0.1%升汞溶液中消毒12分鍾,並不時搖動,然後用鑷子將其夾入含三滴吐溫的8%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8分鍾(超淨工作台上)並不時搖動。於無菌水中漂洗二次後待用。切割將莖切去1小段,這樣可減少滅菌藥物的毒害。切除莖尖上的幼葉;若是蕾須剝去花被,露出裏麵半球形的花序軸,再視其大小縱切4~6塊,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中。生長及分化外植體經培養後,一般20~40天莖尖處可分生出新芽,莖斷的葉腋處也會萌發出叢生芽,基部生長的愈傷組織也會分化出新芽。而花蕾外植體經過15~20天的培養,會形成愈傷組織;再經過20~30天的培養,愈傷組織就會分化出較多的叢生芽。將從以上外植體誘導分化出的叢生芽,分切成數塊放入增殖培養基中繼代培養。
開始分化率和分化苗的數量都較小,隨繼代次數增加,分生苗很快就能夠增多起來。增殖的方式除誘導叢生芽增殖外,還可用莖切段作微型扡插來繁殖,它的增殖速度也完全能滿足快速繁殖的要求。方法是用各種再生途徑產生的嫩莖為材料,培養其長到一定高度時,把它切成節段,一般是一葉為一段,然後將切斷的基部插入增殖培養基中培養。28天後,腋芽即可長成新的小植株,重複上述的方法不斷進行繼代培養,從而達到快繁殖目的。生根培養在繼代培養基中培養25~30天進行轉瓶時,將那些生長正常,苗高達到2~3厘米的單株嫩莖切下,插到生根培養基中,7天後可形成有突起的淡綠色根原基,經過2周培養後,即可生根。菊花的生根非常容易,在多種生長素濃度下,乃至不加任何生長素的培養基上,都可以獲得100%的生根效果。
三、質量標準及調控技術
菊花出瓶苗的標準時葉色濃綠,粗壯,苗高2~3厘米,有根且根係發達。經過渡培養的下地苗,則要求小苗葉色正常,濃綠,植株矮壯。
菊花在培養瓶中培養的溫度適應範圍較寬,在22℃~28℃都可以。但溫度過低,會使苗質脆弱,生長速度延緩;溫度過高培養基水分蒸發較快,致使植株還未分化到所需程度,就開始出現幹萎。所以溫度最好在24℃~26℃之間。培養室光照每天12小時,光照在1000~4000勒克斯都可以生長,但是光照過弱會使幼苗出現徒長現象,莖軟葉細弱,低質量的組培苗,出瓶後的過渡成活率也低。因此光照以2500~3000勒克斯為宜。用來生根的單株嫩莖必須有1~2厘米高,在生根培養基上生長15天後,苗高才能達到2~3厘米,有2~3條根長達1~2厘米的不定根。最好生根率達100%後,才可出瓶煉苗。如若還有少部分植株未長出足夠的根係時,可將瓶苗在上述環境培養條件下延緩幾日,待其長出根係時再出瓶。
四、出瓶苗的過渡管理
菊花的有根苗移栽成活容易,將有根的植株從瓶中用鑷子輕輕夾出,洗淨根部黏附的瓊脂,栽入珍珠岩基質中。移栽前期將空氣濕度保持在75%~85%之間,遮光率為40%,環境溫度控製在20℃~26℃,就可使試管苗在20天左右移栽成活,並長出新根新葉。經1~2個月的管理,便可定植於富含腐殖質,經過滅菌處理的砂質壤土中。菊花喜歡微潮偏幹的土壤環境,在定植時不必施用基肥,隨著小苗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可每隔1~2周追稀液體肥料一次。由於菊花有忌高溫、喜涼爽的習性,菊花試管苗定植後,不可接受過強的日光照射,應該采用先遮蔭再逐漸增加光照的管理方法。由於菊花的過渡成活率比較高,所以有時也可以從瓶內出來就直接下地栽培。
上一篇:地錢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其細胞培養條件的建立
下一篇:葡萄組織培養快速繁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