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馬紅球菌的生物學性狀及藥敏規律。方法 回顧調查7年內從臨床標本中分離的馬紅球菌鑒定及藥敏資料。結果 23株馬紅球菌均為產生橙黃、橙紅色素,菌體呈多形態的革蘭陽性杆菌,生化反應不活潑,不能發酵任何糖、醇類,觸酶呈陽性反應為其主要鑒定要點。其藥敏試驗結果:23株馬紅球菌對環丙沙星、萬古黴素敏感率達100%;對其他抗菌藥物敏感依次為頭孢呱酮、苯唑西林(苯唑青黴素)、呱拉西林(氧呱嗪青黴素)等;23株菌對青黴素均呈耐藥反應。 結論 馬紅球菌對人類已成為機會致病菌,掌握其鑒定要點及藥敏規律對識別和治療該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關鍵詞:馬紅球菌;生物學性狀; 藥敏試驗 馬紅球菌原稱為馬棒狀杆菌,曾歸於棒狀杆菌屬,但近年來國外學者對其細胞壁進行分析後建議列入紅球菌屬,命名為馬紅球菌。該菌為馬、豬、牛等動物的致病菌,過去引起人類致病極為罕見。近年來,從人類感染性標本中檢出本菌的報道呈上升趨勢,被認為是人類機會致病菌,但對其生物學性狀及藥敏現狀的係統報道甚少,湖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於1991~1997年7年間從臨床感染性標本中共分離出23株馬紅球菌。現將其鑒定特點與藥敏狀況的資料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尿路感染6例,肺部感染5例,敗血症5例,中樞神經係統感染2例,胸膜炎伴胸腔積液1例,眼結膜炎1例,外傷感染1例,生殖道產後感染1例,前列腺炎1例,共23例。
1.2 培養基及藥敏紙片 培養基和藥敏紙片部分購自浙江省軍區後勤部防檢所,部分本科自製。
1.3 培養、鑒定及藥敏方法 均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1]。藥敏試驗為K-B法,並用ATCC標準菌株進行質量控製。結 果:23株馬紅球菌生物學性狀 資料統計結果表明,23株馬紅球菌在35℃孵箱培養24 h生長為直徑0.5 mm左右,不透明或淡黃色稍凸起菌落,48 h後菌落直徑增大至1~2 mm,易乳化。出現粘液狀,部分菌落出現淡紅、淡橙色素,72 h後絕大部分菌落產生鮮明的桔紅、橙紅色素,不溶血,在普通瓊脂上能生長,在營養肉湯中呈均勻渾濁生長,將新鮮菌落塗片行革蘭染色見菌體呈多形態性,大部分菌體呈兩端鈍圓的短粗杆狀、球杆狀,少數菌體呈卵圓形、球形、分枝狀、柵欄狀排列。陳舊培養物菌體則以球形為主。在肉湯中呈短鏈排列。其生化反應觸酶陽性23株,陽性率100%,硝酸鹽還原陽性14株(60.9%)、脲酶陽性5株(21.7%)。
2.2 藥敏試驗結果 用K-B法對23株馬紅球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見表1。表1 23株馬紅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敏感率(%)
藥物名稱 |
試驗株 |
敏感株 |
敏感率 |
環丙沙星 |
16 |
16 |
100.0 |
萬古黴素 |
8 |
8 |
100.0 |
頭孢呱酮 |
13 |
12 |
92.3 |
苯唑西林 |
11 |
9 |
81.8 |
呱拉西林 |
11 |
9 |
81.8 |
羧苄西林 |
9 |
7 |
77.8 |
頭孢唑林 |
20 |
15 |
75.0 |
阿米卡星 |
14 |
10 |
71.4 |
諾氟沙星 |
10 |
7 |
70.0 |
慶大黴素 |
13 |
9 |
69.2 |
紅黴素 |
9 |
2 |
22.2 |
氨苄西林 |
14 |
2 |
14.3 |
青黴素G |
23 |
0 |
0.0 |
討 論
近年來馬紅球菌感染病例呈上升趨勢,尤其易發生於艾滋病細胞介導免疫受損患者,可引起艾滋病、血液病、骨髓炎和腎移植等患者肺部感染。國內已陸續有肺部感染、血液感染及胸腔感染的個例報道,尤其以尿路馬紅球菌感染的報道較多。因此原來作為食草動物致病菌人類罕見菌的馬紅球菌已成為人類機會致病菌,應引起醫學界高度重視。本文中報道的23例馬紅球菌感染現狀亦證實了這一點。馬紅球菌生物學特性及與類似菌的鑒別:本菌生長較為緩慢,產生橙紅、桔紅色素,菌落呈粘液狀,菌體以卵圓形、短杆狀為主,呈多形態性是其特征,生化反應不活潑,不能分解任何糖、醇類,觸酶均為陽性。據文獻報道,本菌與伊凡諾夫李斯特菌可產生類cAMP現象[1],這一特征在本室未得到證實(因本室缺少伊凡諾夫李斯特菌菌種),有待以後驗證。
馬紅球菌菌落呈粘液狀且產生鮮豔的橙黃、桔黃色素,此特征易與其他類似菌區別;其次,不發酵任何糖類可以與棒狀杆菌屬區別;動力陰性,不發酵糖醇,不能水解七葉苷可以與李斯特菌區別;而觸酶陽性,H2S陰性可以與丹毒絲菌區別;觸酶陽性,不分解任何糖醇類,不能水解七葉苷可區別於腸球菌。
由表1可見,馬紅球菌對環丙沙星和萬古黴素敏感率為100%。因此,這兩種藥物可作為治療感染的首選藥物,其他敏感率較高的依次為頭孢呱酮(92.3%)、苯唑西林(苯唑青黴素)(81.8%)、呱拉西林(氧呱嗪青黴素)(81.8%)、羧苄西林(羧苄青黴素)(77.8%)、頭孢唑林(75%)、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71.4%)、諾氟沙星(70%)、慶大黴素(69.2%)等,均可作為臨床選擇用藥。而23株菌對青黴素全部耐藥,對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85.7%耐藥,由此提示:馬紅球菌可能為產β-內酰胺酶株,本室將對馬紅球菌進行β-內酰胺酶追蹤監測。
作者:李豔 彭少華 樊秀華 李紅霞 餘建華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
上一篇:兩年間深部真菌菌群分布及耐藥分析
下一篇:咽拭子標本中A群β溶血性鏈球菌的快速直接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