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菌群失調對機體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影響。方法用卡那黴素製作小鼠腸道菌群失調的動物摸型,進行腸道菌群的定量分析,同時進行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相關指標的測定。結果實驗組小鼠腸道內菌群數量明顯低於對照組(P<0.01)。菌群失調後實驗組小鼠較對照組脾細胞數、脾抗體形成細胞數減少,脾重量減輕(P<0.05或P<0.01);實驗組小鼠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較對照組低(P<0.01)。結論腸道菌群失調可減少機體的免疫細胞及降低細胞因子。
【關鍵詞】 小鼠;菌群失調;免疫細胞;細胞因子
人和動物體內存在大量有益菌,這些菌不但對機體無毒、無害,而且參與宿主的消化、營養、代謝、吸收、免疫及抗感染的過程。大量研究證明,它在維持機體健康的微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用抗生素脫汙染使小鼠腸道菌群失調,然後觀察對機體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的影響。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動物
純係BALB/C小鼠80隻,8周齡,體重18~22 g,雌雄各半,由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學部提供。
1.2 實驗材料
卡那黴素由中國藥品生物製品鑒定所提供; 非選擇性培養基和選擇性培養基EMB、EC、BS、LBS(分別培養腸杆菌、腸球菌、雙歧杆菌、乳杆菌)均由天津金章醫用新技術研究所提供;豚鼠補體由本實驗室製備。
1.3 實驗方法
1.3.1 動物模型製備[1]
將實驗動物隨機抽取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隻。實驗組小鼠卡那黴素50 mg(稀釋量為0.4 ml)灌胃,每天上午1次,連續10 d;對照組小鼠蒸餾水0.4 ml灌胃,方法及天數同實驗組。所有小鼠10 d後采取摘眼球放眶血方法處死,盲腸內容物用於腸道菌群的培養,驗證動物模型是否準確建立。
1.3.2 小鼠腸道菌群和脾重量的檢測
實驗組和對照組小鼠各10隻,按上述方法製作動物模型,然後放眶血處死。取盲腸內容物0.1 g,置於放有玻璃球的小瓶中,加入0.9 ml無菌生理鹽水,加蓋,200 r/min在振蕩器上振蕩15 min,均質化的標本稀釋度為10-1,從此混合液中吸取0.2 ml,再加1.8 ml無菌生理鹽水,混勻,此標本稀釋度為10-2,繼續進行10倍稀釋至10-8。采用Mile與Misra所介紹的方法接種,每個稀釋度定量接種3個液滴。選擇適當的計算菌落的稀釋度進行菌落計算。結果以Log的菌落形成單位/克(CFU/g)表示。小鼠處死後用75%酒精浸泡2 min,取出後固定在蠟盤上,解剖腹腔,將脾髒與周圍組織分離取出,用濾紙吸除黏附的血液後,稱重。
1.3.3 脾抗體形成細胞(PFC)測定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隻小鼠,每日每隻50 mg卡那黴素灌服。服藥3 d後,同時用綿羊紅細胞(SRBC)免疫,5% SRBC腹腔注射0.4 ml,連續免疫4 d,再喂藥7 d後,斷頸處死小鼠,取出脾髒。將小鼠脾髒用100目鋼網和注射器芯研磨製成單個脾細胞懸液,用Hank液洗兩遍,1 000 r/min,離心15 min,每個脾細胞加6 ml Hank液混勻。取24孔板,每孔加180 μl Hank液,50 μl 1∶3稀釋的豚鼠補體,50 μl 10%SRBC,20 μl脾細胞,混勻,填充小室,蠟封小室邊緣,37℃ 1.5 h溫箱孵育,計數小室內空斑數量。
1.3.4 白細胞介素(IL)2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測定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隻小鼠,模型建立和免疫同上,小鼠摘眼球處死,取眼眶靜脈血於試管中,靜置1 h後,離心,取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分別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檢測。待測血清中的IL2、GMCSF與包被抗小鼠IL2、GMCSF單抗體結合,加入酶標抗體後形成複合物,後者與底物作用呈現顯色反應,429 nm處測OD值,IL2、GMCSF濃度與OD值成正比。檢測程序:①建立標準曲線;②加樣:待測品孔每孔各加入待測樣品100 μl;③將反應板充分混勻後置37℃,120 min;④洗板:用洗滌液將反應板充分洗滌4~6次,濾紙上印幹;⑤每孔中加入第一抗體液50 μl,將反應板置37℃,60 min,洗板同前;⑥每孔加酶標抗體工作液100 μl,將反應板置37℃,60 min,洗板同前;⑦每孔加底物工作液100 μl,置37℃暗處反應5~10 min,每孔加入1滴終止液混勻;⑧在429 nm處測吸光度值;⑨在半對數紙上畫出標準曲線,根據樣品的A值在曲線上查出相應的IL2、GMCSF含量。
2 結果
2.1
腸道正常菌群 見表1。 表1腸道正常菌群的測定結果
2.2脾髒相關指標見表2。 表2脾髒相關指標的測定結果見表3。表3細胞因子的測定結果
3 討論
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菌群與宿主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微生態平衡[2],這種平衡的破壞,會對機體的許多生理功能造成影響,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等。抗生素能對微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已被學界所關注。本實驗采用給小鼠灌服卡那黴素10 d後,經檢測發現,小鼠腸道雙歧杆菌、乳杆菌、腸球菌、腸杆菌的數量減少,此發現進一步說明抗生素可破壞腸道的微生態平衡,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脾髒是各類免疫細胞聚集的器官,也是對抗原物質產生免疫應答及免疫效應物質(如抗體等)的重要器官。研究發現,菌群失調或正常菌群數量的減少會使宿主的脾細胞增殖功能及IL1和IL2的活性明顯降低[3,4]。本實驗發現,菌群失調後會使小鼠脾髒重量減輕,脾細胞數和脾抗體形成細胞數減少,脾細胞內IL2的含量降低,結果提示由於缺乏正常菌群作為免疫原性物質刺激,影響了脾髒的正常發育,使脾髒萎縮和脾細胞功能低下,從而不但降低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由於IL2的含量的減少,還會降低非特異性免疫功能。Simon等[5]研究發現菌群失調會影響骨髓循環幹細胞的數量,GMCSF是造血細胞因子家族的成員,主要由T淋巴細胞在抗原或絲裂原刺激下產生。本研究發現菌群失調後GMCSF的含量較正常小鼠減少,造成機體造血功能降低。從另一方麵反映出正常菌群可刺激機體的造血功能,刺激造血細胞因子GMCSF的分泌。在人腸道正常菌群中大約有400多種細菌[6],雙歧杆菌、乳杆菌、腸杆菌和腸球菌等是優勢菌群。我們通過給小鼠抗生素灌胃,觀察了機體腸道菌群的變化,同時觀察了菌群失調後對機體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的影響,結果提示抗生素可造成腸道正常菌群的失調,並且菌群失調後可對機體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產生明顯影響,為研究機體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也提示臨床醫生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以減少菌群失調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
作者:張亞超 王沛 張玉玲 孫曉麗 劉穎 王仁傑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
【參考文獻】
1 康白.正常菌群檢測法.見:範明遠,主編.康白論文集.第1版.北京微生態學雜誌編輯部.1989.101110.
2 康白.微生態學原理.大連:大連出版社,2002.1.
3 Nicaise P, Gleizes A,Sandre C,et al.Modulation of aspecific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changes in intestinal flora mediated through femented milk intake.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1998,48(6):585595.
4 孫延波,盛學成. 脫汙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實驗研究.中國微生態學雜誌,1995,7(2):13.
5 Simon D,Henk G,Froukje de B,et al.Influence of high versus low intestinal concentration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Endotoxin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murine myelopoiesis in bone marrow and spleen to cytostatic treatment with AraC. Leuk Research,1992,16(10):985991.
6 康白.微生態學正在迅猛發展.中國微生態學雜誌,1995,7(4):1.
上一篇:芒果核提取物體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產ESBLs大腸埃希菌的耐藥表型及水平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