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於國內烏鱧高密度大規模養殖,導致烏鱧諾卡氏菌病的頻繁發生,根據烏鱧諾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點及診斷方法,總結了實際工作中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供養殖者參考。
關鍵詞烏鱧諾卡氏菌;病原;流行特點;診斷;治療
烏鱧,俗稱黑魚、生魚,隸屬鱸形目鱧科,是我國廣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經濟魚類。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人工養殖已從少量混養發展到大規模集中飼養,人工養殖烏鱧餌料有冰鮮、活魚和飼料等。隨著苗種和餌料問題的解決,國內烏鱧高密度養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來烏鱧諾卡氏菌病高發。烏鱧諾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國多個養殖區域發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樹發現該病。近兩年,在浙江杭州及紹興一帶,頻現一種養殖烏鱧大規模死亡的暴發性疾病[1]。患病對象以2齡魚為主,流行季節在6—8月。平均發病率35%,發病死亡率高達100%,經濟損失嚴重,現已證實烏鱧大規模死亡係鮞魚諾卡氏菌引起。因魚病防治人員不認識該病、使用藥物不當,導致諾卡氏菌病病害危險損失嚴重。
1諾卡氏菌病病原
諾卡氏菌屬於放線菌目,諾卡氏菌科,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絲狀杆菌,廣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汙泥、水、動植物和人的組織中,以腐生為主,尤其在腐爛的冰鮮中多,因此投喂冰鮮的養殖品種多發[2]。魚類諾卡氏菌病病原體包括2種諾卡氏菌,即當初分離自淡水魚類的星狀諾卡氏菌和分離自海水魚類的鰤諾卡氏菌。淡水烏鱧諾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狀諾卡氏菌。諾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該病菌是人和動物的條件致病菌,當養殖動物在自然情況下由於養殖密度過高、養殖區域水質惡化等環境脅迫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以及烏鱧經過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種質退化;加上流行季節水溫適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諾卡氏菌可通過水體或者餌料侵入機體引起致病。該菌感染方式是從魚體損傷部位、消化道或通過鰓進魚體感染。在水產動物中,首例報道諾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魚,以後陸續發生在虹鱒、五條鰤、斑鱧、紅鮭魚、太平洋牡蠣、大口鱸和海鱸等水產養殖動物中報道,諾卡氏菌曾是日本鯽魚養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蠣養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3]。
2流行特點
多見於投喂冰鮮的養殖品種,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鮮的養殖品種,如烏鱧、海鱸、小黃魚等品種;流行區域為全國發生,浙江養殖的烏鱧大量發生,廣東番禺地區養殖的烏鱧高發;諾卡氏菌生長較慢,造成病情不劇烈,在發病前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但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危害往往是災難性的。因魚病防治人員不認識該病,沒有合理用藥,導致發病魚大量死亡;該病潛伏期長,從魚類感染至發病死亡需要15~20 d,要求在發病季節定期進行預防;水溫在15~32 ℃時都可流行,以水溫在25~28 ℃時發病最為嚴重,死亡率也較高;4—11月均有發生,發病高峰安徽地區為5—9月;發病前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潛伏時間長,發生死亡時,已感染多時;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投喂量很大、生長速度很快的養殖池,更容易出現該病。越是投喂飼料多的烏鱧池塘越容易發病,發病後投喂飼料多的魚越容易死亡;環境變化後尤其在雨後,魚開始發生暴發式死亡,類似於魚類急性中毒似的死亡;野外捕撈的魚種的發病率也比人工繁殖獲得的魚種的發病率高。
3診斷
烏鱧發病後,根據病魚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學特征,可以簡單判斷病因。常觀察到的現象:病魚在池塘表麵慢遊,患病個體反應遲鈍,離群獨遊,食欲下降;肝常有白色或淡黃色結節,直徑0.1~0.3 cm,肝髒受損、出血,膽變色、萎縮;部分魚脾、腎也可觀察到結節;因體內有結節,有些地區認為是內髒孢子蟲;肝胰髒切片中觀察到小的“肉芽腫”,結節。有些烏鱧發病死亡的時候體表完好,體表無出血,但隻有以上症狀,已經大量死亡。有些魚可以觀察到的現象:一是部分發病魚眼球突出。病魚爛身,體表有損傷並潰爛出血,病灶在背鰭起始位置後側的區域多見,爛身時從表皮向肌肉腐爛,呈現漏鬥狀腐爛,病灶常呈紅色。尾鰭有時也有潰爛出血。二是部分魚鰓上有白色結節。諾卡氏菌感染的患魚在體表有鰓結節型和軀幹結節型2類表現型。鰓結節型在鰓絲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結節,鰓明顯褪色。軀幹結節型在軀幹部的皮下脂肪組織和肌肉發生潰瘍,外觀上呈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結節。魚體表出現的白色或淡黃色結節,直徑通常在0.5~2.0 cm。三是腹腔有結節。在發病後期,在腹腔肌肉或黏膜上可見結節。四是部分魚隨著病情加重,體表出現創傷,潰爛出血,鰭條有充血現象,伴有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內有少量透明或淡黃色液體。五是該病主要對造血係統(肝、脾、腎等)進行破壞。從發病器官來看,發病最嚴重的器官都是與血液循環關係最為密切的器官,說明該菌很可能通過血液循環而到達各靶器官,然後在各組織器官中固著,逐漸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結節。
4預防與治療
發病高峰期,注意投喂內服藥處方預防,7 d左右用“聚維酮碘”等消毒1次[4]。盡量投喂淡水冰鮮,最好不要投喂冰凍海水魚,在投喂冰凍海水魚前要用清水將餌料魚解凍,並衝洗幹淨。發病高峰減少冰鮮的投喂量,選擇新鮮、潔淨的冰鮮魚進行飼喂,腐爛的魚不能投喂;能喂飼料的多喂飼料,控製投喂量,投喂多的池塘容易發病,發病池塘吃料多、體肥的魚先死。治療期間及剛治好病後不要大量換水、大量施肥及捕魚,以免引起應激反應,造成死亡。因該病是革蘭氏陽性細菌,常用的水產內服藥對該病治療效果不佳。內服藥用40 kg飼料+氟苯尼考1瓶+力克101 1包+止血快1包+維生素C鈉1包+內服藥增效劑1包拌合,需同時喂5 d以上,每天1次即可;外用消毒用菌消或聚維酮碘均可,按說明的劑量在投喂內服藥的第3天外用潑灑消毒。該處方使用效果特別好,90%的魚可以治療。
5小結
目前,該病防治存在以下誤區:該病引起的肉食性魚類價值高、病害發生初期死亡量不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其發病時間長,累積死亡量大;很多魚病防治人員不知道諾卡氏菌病,不認識該病,導致用藥不當;該病原是G+細菌,很多內服藥對其效果一般,養殖戶認為該病無法治療;部分魚病防治人員把該病當作烏鱧爛身病、內髒孢子蟲治療,耽誤病情;該病在國內多地、多養殖品種發生,國內已經報道大黃魚、烏鱧大量發生該病。上述處方在實踐中使用效果非常好,不僅達到優異的治療效果,而且預防效果特別好。
作者:王家沛 《現代農業科技》
6參考文獻
[1] 常藕琴,石存斌,潘厚軍,等.烏鱧諾卡氏菌病的組織病理學[J].水產學報,2008,32(2):209-216.
[2] 王國良,徐益軍,金珊,等.養殖烏鱧諾卡氏菌病及其病原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9,33(2):277-283.
[3] 徐益軍,王國良,金珊.養殖烏鱧新病害——諾卡氏菌病[J].中國水產,2007(3):62-63.
[4] 勞順健,沈乃峰,馮小根.烏鱧諾卡氏菌病的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09(15):61-62.
上一篇: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產生情況及變遷
下一篇:豬敗血型鏈球菌病的發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