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腸彎曲菌為小兒腸炎中常見的致病菌之一,空腸彎曲菌腸炎是彎曲菌亞種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既往由於檢測手段有限及空腸彎曲菌腸炎表現多樣性,易誤診而導致病程遷延,現將本院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2例空腸彎曲菌腸炎,就臨床診斷、治療、複發等有關問題進行探討並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齡0~4歲,其中新生兒1例,1個月~1歲19例,1~3歲9例,3歲以上3例;發病至入院時間1~12d。發病季節:4~6月份5例,7~9月份23例,10~12月份4例。農村患兒24例占75%,城鎮患兒8例占25%。
1.2 臨床表現
發熱12例,其中體溫39.5 以上8例,畏寒、寒戰3例,32例均有腹瀉,粘液膿血便4例,水樣便14例,青綠色粘液便、偶可見少許血絲14例,嘔吐頻繁2例,2例合並呼吸道感染,胸片提示“支氣管炎”。32例腸鳴音均亢進。
1.3 輔助檢查
血常規WBC>12×109/L 20例,大便鏡檢WBC ~/HP 8例,WBC +~/HP 4例,WBC少量~+/HP10例,其中膿球 +~/HP 4例,RBC +~/HP10例,偶見6例,大便常規正常10例,32例患兒入院即取糞便經糞便乳膠凝集法檢測空腸彎曲菌抗原均陽性,大便培養均未見培養出痢疾杆菌、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杆菌,大便輪狀病毒抗原均陰性。
2 結果
本組患兒入院時若為粘液便、粘液膿血便者先以第三代頭孢菌素抗炎及補液治療,療效不佳者,大便空腸彎曲菌檢測陽性後即改為阿齊黴素抗炎,均為1~3d內體溫降至正常,大便性狀明顯改善;入院時若為水樣便先以利巴韋林抗炎及補液治療,療效不佳者,大便空腸彎曲菌檢測陽性後即改為阿齊黴素治療,均為1~3d內體溫降至正常,大便性狀明顯改善。所有患兒均給予思密達、媽咪愛(或思連康、培菲康)及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腹瀉時間長者考慮可能繼發乳糖酶缺乏予去乳糖奶粉喂養。阿齊黴素治療3~5d後均大便成形,體溫正常出院。32例患者中出院後有5例複發,但複發的症狀體征均較第一次輕,再查大便空腸彎曲菌抗原均陽性,以阿齊黴素服3d、停4d治療2個療程後4例未再複發,其中1例複發患兒阿齊黴素治療2個療程結束,半個月後因感冒再次出現腹瀉,查空腸彎曲菌抗原陽性,再予阿齊黴素服3d停4d治療2個療程後未再複發。
3 討論
本組32例患兒中<3歲 29例,占90.6%,3歲以上 3例僅占9.4%,提示空腸彎曲菌感染隨年齡增大而呈下降趨勢,防治感染重點在小兒,特別是嬰幼兒。
空腸彎曲菌為小兒常見致病菌之一,由於本病以大便性狀改變為初期症狀,缺乏特異性,早期腹瀉不明顯,部分無發熱等全身症狀給早期診斷帶來因難,部分嬰兒病初僅表現為腹瀉少量粘液稀便或水樣便,次數多但量少,無全身症狀,不影響吃奶及體重增長而於病初被忽視,後因腹瀉量增多且出現血便而引起重視。本組中以嬰兒生理性腹瀉收治2例,細菌性痢疾收治8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收治6例,後經空腸彎曲菌抗原檢測陽性,予阿齊黴素治療瀉止,熱退。作者認為要對本病作出早期診斷關鍵在於熟悉和重視本病,對有大便性狀改變或伴發熱的患兒應早做大便抗原檢測及大便培養。 32例中農村患兒占75%,城鎮患兒占25%,家中養貓狗18例,占56.3%。空腸彎曲菌是革蘭陰性弧菌,是腹瀉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發達國家本病較沙門氏菌、痢疾杆菌感染更常見[1]。傳染源主要是患病的家禽和家畜,也可是人,主要經糞-口間接途徑傳播,還有母嬰傳播。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少數發病於秋冬季節。
空腸彎曲菌一般認為以侵襲性感染為主,少數菌株可產生腸毒素[2]。空腸彎曲菌能侵入大小腸粘膜,穿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蛋白溶解並在其中繁殖,使粘膜刷狀緣受損,局部發生潰瘍甚至出血,所以部分大便表現為粘液膿血便而易誤診為細菌性痢疾。空腸彎曲菌部分可產生腸毒素LT,一種不耐熱的毒素,其結構、致病機製和免疫學性質與霍亂腸毒素相似,已知AB兩種亞單位,其中B能連接小腸上皮細胞GM、神經節甘脂。亞單位B便於亞單位A進入細胞發揮其生物學作用:活化細胞上的腺甘酸環化酶,使ATP轉化為cAMP,使細胞內cAMP明顯增高,導致腸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過多,並抑製鈉的再吸收,腸液分泌過多,腸蠕動增快,而瀉出大量水樣便,臨床上易誤診為病毒性腸炎。
空腸彎曲菌對青黴素類及頭孢黴素類耐藥,治療以紅黴素為首選,因紅黴素胃腸道反應大,而選用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阿齊黴素,阿齊黴素治療第1個療程3~5d後,大便性狀及發熱症狀均緩解,由於個別患者出現複發現象,說明本病在症狀消失後仍可能排菌,患兒出院前應複查大便空腸彎曲菌抗原,若為陽性應予阿齊黴素治療2~3個療程,即2~3周後複查大便空腸彎曲菌抗原陰性為止。
作者:陳芙蓉 李愛媛 湯群力《浙江臨床醫學》
【參考文獻】
1 Walda E, Nelson 主編. 陳榮華等主譯. 尼爾遜兒科學. 第15版. 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1160 .
下一篇:副豬嗜血杆菌病的發生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