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崎腸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屬於腸杆菌屬的1個新種[1]。本文采用目前應用最廣、在微生物鑒定方麵得到公認的腸杆菌科細菌生化鑒定試劑(API20E)分析了阪崎腸杆菌的生化反應特性,並利用陰溝腸杆菌噬菌體進行裂解試驗測定了阪崎腸杆菌的易感性,對奶粉中18株阪崎腸杆菌分離株和4株美國典型菌種保藏中心(ATCC)參考菌株進行了表型分類。旨在對奶粉中阪崎腸杆菌分離株的表型特征進行分類,以便準確地對其鑒別。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標準菌株:阪崎腸杆菌ATCC29544,ATCC29004,ATCC51329,ATCC12868。(2)阪崎腸杆菌分離株:分離自國內市場奶粉抽查樣品,共18株。經AP120E和英國熒光快速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儀,2種係統對阪崎腸杆菌的鑒定概率(%)。檢驗檢疫菌種保藏中心(IQCC)10403-1(984,9848);10403-2(98,9489);10403-3(984,9995);10403-4(984,9230);10403-5(98,9237);10403-6(98,9935);10403-7(984,993);10403-8(984,9796);10403-9(98,9726);10403-10(984,9596);10403-11(98,996);10403-12(984,9926);10403-13(98,9926);10403-14(98,100);10403-16(984,9951);10403-17(98,9822);10403-18(98,9935);10403-23(98,996)。(3)試劑與培養基:腦心浸液肉湯(BHI)(美國Difico公司);胰酪腖大豆腖瓊脂(TSA)、營養瓊脂(北京陸橋公司);API20E(法國生物梅裏埃公司);陰溝腸杆菌噬菌體(廣州虎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菌株培養 將每株參考菌株和分離菌株分別接種於滅菌BHI肉湯,
122 阪崎腸杆菌的生化特征及噬菌體裂解實驗 API20E實驗:將試驗菌株,按照API20E使用說明進行操作,
123 阪崎腸杆菌的表型特征分類 以ATCC參考菌株在API20E上反應的生化特征為生物1型,對於阪崎腸杆菌分離株,去掉相同的生化反應,保留不一致的生化反應項目進行分析,每1種與參考菌株不同的生化特性為1種新的表型。
2 結果
21 API20E測定結果 API20E共有21項生化反應,主要區別在於伏-普試驗(VP)、肌醇和山梨醇方麵,4株ATCC參考菌株生化反應一致,鑒定數值為3305373,7株分離株與參考菌株一致(389%),將參考菌株的表型特征定義為生物1型,按照伯傑氏細菌手冊分類方法[2],VP、肌醇、山梨醇分別為+、+、-,與生物1型相比,肌醇陰性為3株,比例為167%,為生物2型;VP陰性9株,比例為50%,為生物3型;山梨醇陽性2株,比例為111%,為生物4型;尿素陽性,1株,比例為5%,為生物5型;精氨酸陰性1株,比例為5%,為生物6型。
22 陰溝腸杆菌噬菌體裂解實驗 4株ATCC阪崎腸杆菌參考菌株和18株分離菌株經陰溝腸杆菌噬菌體裂解實驗,1株分離株被融合裂解,編號為IQCC10403-18,1株為不完全裂解,編號為IQCCl0403-13。
3 討論
1999年,Nazarowec-white和Farber對臨床和食品中分離到的17株阪崎腸杆菌以及1株ATCC29544進行了表型特征分類[3],以ATCC29544參考菌株表型反應作為生物1型,與該生化反應模式比較,山梨醇陽性反應株列為生物2型,VP陰性為生物3型。 本實驗采用此方法,對22株(包括4株ATCC參考菌株)進行分析,但實驗結果存在差異。首先,ATCC參考菌株反應數值為3305373,而不是3304373,也即差異在VP實驗。本實驗4株參考菌株VP反應均為陽性,經典考夫曼方法重複實驗結果也為陽性,伯傑氏手冊中阪崎腸杆菌的VP反應陽性率為90%~100%[2],臨床微生物學手冊為≥90%[4]。但本實驗的分離株VP陽性率為50%,這可能與VP實驗結果判斷臨界點有關。本實驗之所以進行陰溝腸杆菌噬菌體裂解實驗,是因為阪崎腸杆菌在1984年前屬於陰溝腸杆菌,包括參考菌株在內的22株菌,有2株分離株能被陰溝腸杆菌噬菌體裂解,這2株均產黃色素,API20E鑒定為阪崎腸杆菌的概率為98%,英國先德熒光快速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儀鑒定為阪崎腸杆菌的概率>99%。此外,還出現尿素反應陽性和精氨酸反應陰性的阪崎腸杆菌菌株,在對阪崎腸杆菌的鑒別中值得注意。
作者:趙貴明,仉慶文,蔡雪《中國公共衛生》
【參考文獻】
〔1〕 Joshua B Gurtler,Jeffrey L Kornacki,Larry R Beuchat.Enterobacter sakazakii:A coliform of increased concern to infant heal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ood Microbiology,2005,104(1):1-34.
〔2〕 李蓉,徐迪誠.微生物分類和鑒定技術進展[M].上海: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39-46.
〔3〕 M,Nazarowec-white,JM Farber.Phenitypic and genotypic typing of food and clinical isolates of Enterobacter sakazakii[J].J Med Microbiology,1999,48(3):559-567.
〔4〕 徐建國,梁國棟,
下一篇:腸球菌耐藥性研究及治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