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流行病學篩選檢測和臨床診斷檢驗方法,HPS法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診斷試驗。
(一) 前言
臨床上,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許多上消化道疾病,比較經典的檢測方法是在內鏡下取胃粘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快速尿素酶試驗、細菌培養等,近年來,有一些非侵入性的試驗進入了這個領域。
血清螺旋杆菌抗體測定法是比較通用的方法,費用不大,但是對於螺旋杆菌根除治療後觀察其療效來講,因血清螺旋杆菌抗體IgG陽性在治愈之後還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以上,因有些螺旋杆菌的菌種在體內可存在 長時間的免疫效應。因此有人認為血清抗體試驗不能作為螺旋杆菌感染的篩選試驗。此外血清抗體測定的靈敏度(1) 85% 和特異性79%,也不是很理想。
C14呼氣法(UBT)自從1970後開始在消化科中使用,相繼C13同位素異構體亦用於臨床,UBT診斷方法的原理是基於尿素酶分解尿素過程中產生CO2。Grahum和Bell差不多在同時發現了C14的方法(2,3),螺旋杆菌產生的尿素酶可將內源性或外源性尿素分解成NH3和CO2, 後者進入血液後隨呼氣排出。吞服一定量的C14尿素後用特定儀器測定呼氣中C14的量可以判斷有無螺旋杆菌的感染。
C14呼氣法在診斷胃螺旋杆菌感染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它可以避免用內鏡作侵入性檢查,但是對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則是檢測的盲點。
內鏡下獲取胃粘膜標本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及細菌培養仍作為診斷螺旋杆菌感染的金標準。但是采樣過程有一定的危險性,這種危險性取決於采取標本的位置,及內鏡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
(二) 螺旋杆菌的感染率
螺旋杆菌的感染是很普遍的,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估計,全球約二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螺旋杆菌感染,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高於發達國家。
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徑是通過汙染的水或食物從口傳入。許多人在兒童時期就感染了螺旋杆菌,尤其是生活在居住條件差的環境之中。
前瞻性研究顯示,胃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在10年中有15~20%發展為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粘膜淋巴肉瘤、胰腺癌,甚至心血管疾病亦與螺旋杆菌感染有關。但是多數患者感染螺旋杆菌並沒有多少症狀, 也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情況。
(三) 齦袋和螺旋杆菌之間的關係
有報道,牙周的齦袋深度超過
更進一步觀察, 發現胃和牙斑中的螺旋杆菌有同一菌種,所以說口腔的螺旋杆菌是胃螺旋杆菌的源泉(6)。
越來越多的研究確認口腔中存在螺旋杆菌這一事實(7,8,9,10,11,12,13,14,15,16), 最近的研究指出,牙斑是已死亡的細菌和有機化合物,糖蛋白和非有機化合物,鈣和其它礦物質組成一層叫生物膠質膜(Biofilm)。這一層生物膠質膜,對口腔細菌形成了一層保護層。但是並不是所有口腔細菌都是有害的,牙斑是在沒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下生長出來的東西,它存在於牙齦與牙齒的交界部位。生物膠質膜不僅和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同時存在,並且影響C13、C14對口腔螺杆菌的檢測,但HPS檢測法並不會因生物膠質膜的存在而影響其測試靈敏度。生物膠質膜的存在,也是口腔中螺旋杆菌產生對抗抗菌素作用的因素,正因為這個原因, 抗菌素可以治愈胃的螺旋杆菌炎症,但對治療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幾乎沒有什麽作用(9,11,12,13,14,16,17)。
Wang等(18)用PCR法分別檢測31例胃病患者的胃粘膜組織與其唾液中4種不同幽門螺杆菌基因型,CagA、VacAm1、VacAm2以及VacAs1,結果顯示,95%的患者胃粘膜組織與其相應唾液至少有一種幽門螺杆菌基因型相同,86%二種基因型一致,59%三種基因型一致,27%的患者四基因型均一致。彭惠等(19)用SSCP-PCR法檢測胃粘膜與唾液中幽門螺杆菌的兩種VacA基因型的一致率為98%。提示口腔和胃幽門螺杆菌具有同源性。目前,牙斑或唾液細菌培養和口腔粘膜括片染色鏡檢,尚難以在口腔中作出與胃內相同且穩定的結果,口腔中菌群的複雜性和螺旋杆菌在口腔中分布不均勻,可能是影響從口腔中分離出螺旋杆菌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用細菌培養或PCR的方法檢測口腔(唾液和牙斑)螺旋杆菌不是很可靠,因為口腔內有許多不同的細菌,有些細菌的菌種尚未確定。對於PCR的方法,至少從二個不同基因體上同時得到陽性,才能確認結果可靠。簡單地講,用口腔內唾液作細菌培養法或PCR法檢測螺旋杆菌的結果尚不是很可靠。
但也有許多研究(20,21,22,23)認為胃幽門螺旋杆菌和口腔螺旋杆菌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但是他們的實驗結果都是從PCR或唾液細菌培養得出來的,正因為這些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其結論也很難成立。
最近有一個很關鍵的研究(23),他指出胃幽門螺旋杆菌藥物治療的效果和口腔是否有螺旋杆菌有著明顯的關係。他們用Lansoprazole 30mg/天,Methrom-dazile 750mg/天,Calr,thromycin 400mg/天,共2周,同時他們從患者的唾液,牙斑進行PCR的DNA方法測定螺旋杆菌,他們發現如果口腔有螺旋杆菌感染者,胃螺旋杆菌感染治療效果隻有52.1%,在口腔無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中,其胃螺旋杆菌感染治愈率高達91.6%。除了口腔之外,還發現螺旋杆螺寄居在食道的上端,此處螺旋杆菌密度和胃幽門處很相似。同樣的道理,用C13、C14的診斷方法很難揭示食道的螺旋杆菌感染,藥物也比較難到達食道處。
(四)螺旋杆菌感染的複發
患者同時有口腔和胃螺旋杆菌感染,通常藥物對口腔感染沒有治療效果(24)。台灣台大醫學院(10) 將患者分為二組,有口腔疾病同時患有胃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為一組,另一組是單純性胃螺旋杆菌感染,口腔是健康的。跟蹤檢查的方法是C13呼氣法和內鏡下胃粘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用三聯藥物治療6周,在第一年末,第二年末和第三年末對二組病人均進行複查。在第一年末螺旋杆菌感染複發率第一組高於第2組病人。同樣在第二年,第三年末時第一組複發率均高於第二組病人。他們之間的差別是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的。他們的結論是口腔螺旋杆菌感染是複發率高的原因,所以胃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經過三聯藥物治療後,要把病人轉到口腔科進一步處理口腔疾病。
(五) 唾液螺旋杆菌抗源檢測技術-HPS法
1, 原理:
是用免疫夾心法,對唾液中螺旋杆菌釋放的尿素酶抗源起反應的試劑。測試標本是唾液,它可以檢測胃和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它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
2, 測試步驟:
將測試卡長端放在口腔內吸收唾液,或者將唾液吐在收集瓶內作為測試標本。將標本滴在測試板收集口之後10分鍾左右,在觀察窗口出現一條紅色線為陰性,二條紅線為陽性。
(六) 對比試驗
1, Ameritek唾液螺旋杆菌抗原檢測試驗(HPS)和CLO試驗對比。
我們在德國二家醫院,共選了100個有消化道症狀的病人,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為57歲。
所有病人都接受胃鏡檢查,並鉗取胃粘膜組織(
其中三名患者HPS顯示陽性,而CLO試驗為陰性。其餘97名患者的結果,二種方法都是一致的。胃粘膜CLO試驗和HPS相比其靈敏度為100%,特異性為89.3%,陽性預計符合率(PPU)為96%,陰性預計符合率(NPU)為100%。
2, Ameritek的HPS和C14呼氣法的對比試驗,我們同步做了169例患者的對比試驗,所有患者為消化道科門診病人,他們有胃部不適症狀。年齡26~68歲。男性108例,女性61例。
所有病人接受HPS試驗,然後做C14呼氣試驗。
結果顯示:169例中HPS陽性124例,陰性為45例。陽性率之比為124/169=73.4%。
C14試驗陽性73例,陰性96例。陽性率之比為73/169 = 43.2%。C14試驗陽性的73例中,71例HPS顯示陽性,陽性率之比為71/73 = 97.3%。C14試驗陽性證實為胃螺旋杆菌感染病人中,HPS陰性者隻占2.7。
醫務人員都知道C14呼氣法使用同位素,此試驗不適用於婦女和兒童。
3, Ameritek的HPS和血清螺旋杆抗體測定的對比,
44例有胃酸、噯氣等症狀的患者,每人都測定血清螺旋杆菌抗體(IgG和IgM)和HPS檢測。
44例患者中有35例HPS陽性,其陽性率為35/44=79.5%。血清總抗體有39例陽性,其陽性率為39/44 = 88.6%。
在39名例血清總抗體陽性的患者中,有35名例HPS陽性,陽性率之比為35/39 = 90%。
(七) 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險性和引用篩選試驗的重要性
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80%~95%),絕大多數(70%~80%)慢性胃炎患者無任何症狀。前贍性研究顯示,10年中約15%~20%的螺旋杆菌感染者發生消化性潰瘍。1994年WHO屬下國際癌腫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旋杆菌列為引起胃癌的第1類(肯定)致癌原,Correa提出的胃癌發病多階段模式(自慢性淺表性胃炎依次演變為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增生、胃癌)已被普遍接受,故有理由假設幽門螺旋杆菌感染與胃癌發病密切相關。
一個英國研究小組,以P. H.Whinwp為首在倫敦附近的24個小城市中調查408人,他們的年齡在40~59歲之間。其中135人有心肌梗死的病史,137人有中風的病史,其餘沒有以上病史的136人為對照組。對照組人的年齡和上述二組人員相仿。他們采取所有人血清用酶標法測定螺旋杆菌的抗體 IgG, 結果顯示,有心肌梗死病史的135人中,螺旋杆菌抗體陽性95人, 占70.4%; 93 中風的病史的137人中,螺旋杆菌抗體陽性93人,占67.9%.兩組和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螺旋杆菌感染還參與許多胃腸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 如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 減少性紫癜、慢性蕁麻疹、兒童生長發育延緩等。螺旋杆菌感染還與許多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病、口腔複發性潰瘍、口腔扁平苔癬、口臭等密切相關。
螺旋菌杆感染著大自然的人群,全球大約有1/2的人群患有此病。篩選檢查是重要的。內鏡下的侵入性檢測和C14尿素呼氣試驗需要設備(25),費用也比較大,用於螺旋杆菌篩選檢查遠沒有用唾液螺旋杆菌抗原檢測法優越(26,27,28,29,30)。
結論
唾液螺旋杆菌抗原檢測(HPS)法具有73.4%~79.5%的陽性率,C14尿素呼氣試驗和血清螺旋杆菌總抗體陽性者HPS陽性率為88.6%~97.3%。HPS法與C13、C14呼吸法相比較,它還能檢出口腔螺旋杆菌感染,所以HPS法用於大量人群篩選是比較好的技術。
參考文獻
Loy CT, Irwig LM, Katelaris PH, Talley NJ. Do commercial serological kit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differ in accuracy? A meta-analysis. Am J Gastroenterol. 1996, 91:11,38-44
Graham DY, Klein PD, Evans DJ Jr, Evans DG, Alpert L, Opekun AR, et al. Campylobacter pylori detected noninvasively by the
Marshall BJ, Surveyor I. Carbon-14 urea C-urea breath (UBT)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Campyl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 J Nucl Med. 1988, 29:11-6
Bruce A. Dye, Deanna Kruszon-Moran and Geraldine McQuill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Attribut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P. Kapera at all. Association of the presence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oral cavity and in the stomach. J.Physiol Pharmacol. 2004, 55;2,105-15
B. Shames, S. Krajden, M. Fuksa, C.Babida and J.L. Penner. Evidence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same strain of Camplobacter pylori in the stomach and dental plaque. J. Clin Microbiol. 1989, 27;12, 2849-2850
7. Beck, J. et al.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Periodontal Disease. 1996, 67:138-42
8. Bonten, M. et al. The stomach is not a source for colonization of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and pneumonia in ICU patients. Chest. 1994, 105:878-84
9. Bruce A. Dye, DDS, MPH, Deanna Kruszon-Moran, MS and Geraldine McQuillan, Ph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odontal Disease Attribut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10. B.-S. Sheu, H.-C. Cheng, Y.-J. Yang, H. -B. Yang, J.-J. Wu. The presence of dental disease can be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 A 3-year follow-up. Endoscopy. 2007, 39: 942-947
11. Genco, R. Identification of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 atheromatous plaqu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1997, 76 3159
12. Keasden, J. et al. Examination of human stomach biopsies, saliva, and dental plaque for Campylo bacterpylori.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989, 27:1397-8
13. Matmudar, P. et al. Incid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dental plaque of healthy volunteers. Ind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90, 9:271-2
14. Pradeep S. Anand, K. Nandakumar, K.T. Shenoy. Are Dental Plaque, Poor Oral Hygiene,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2006,77(4): 692-698
15. Preusch, Michael R.; Grau, Armin J. MD, PhD; Buggle, Florian MD; Lichy, Christoph MD; Bartel, Jan MD; Black, Carmen MD; Rudi, Jochen MD, PhD. Association Between Cerebral Ischemia and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A-Bearing Strai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Stroke. 2004, 35(8):1800-1804
16. Seymour L. Gottlieb, BS, BDS, DDS, member of NOHA's Professional Advisory Board.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AL HEALTH AND MEDICAL CONDITIONS. NOHA NEWS. 1998, 23(4):7-8
17 Stephen G. Baum, MD. Stroke and H. pylori: What's the Story? Journal Watch Infectious Diseases.2002, 23
18. Wang J, Chi DS, Laffan JJ,et al. Comparison of cytotxin genotyp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tomach and saliva. Dig Dis Sci, 2002, 47(8):1850-1856
19. 彭惠,潘國宗. 在唾液中檢測幽門螺杆菌的意義[J].中華內科雜誌,1999,38(3):171-173.
20. Parsonnet, J., H. Shmuely, and T.Haggerty. Fecal and oral shedding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rom heathy infected adults. JAMA. 1999, 282:2240-2245
21. M.Czesnikiewicz-Guzik, E. Karczewska, W.Bielanski, T.J.Guzik, P. Kapera, A. Targosz, S. J. Konturek, B. Loster. Association of the presence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in the oral cavity and in the stomach. J.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04, 55(2): 105-115
22. Kignel S, de Almeida Pina F. Abdre EA, Alves Mayer MP, Birman EG. Oc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dental plaque and saliva of dyspeptic patients. Oral Dis. 2005, 11(1): 17-21
23. Czesnikiewicz-Guzik M, Loster B, Bielanski W. Guzik TJ, Konturek PC, Zapala J, Konturek SJ. Implications of oral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the outcome of its gastric eradication therap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7, 41(2): 145-51
24. Czesnikiewicz-Guzik M, Loster B, Bielanski W, Guzik TJ, Konturek PC, Zapala J, Konturek SJ. Implications of oral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the outcome of its gastric eradication therap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7, 41(2):145-51
25. 葉國欽; 碳14同位素呼氣法可能給中國環境汙染帶來隱患. 中國醫療前沿.2009, 笫四卷, 第15 期1-6
26. 葉國欽;胃幽門螺旋菌的危害及快速診斷的進展. 國際檢驗醫學雜誌. 2008,29:6,576-577
27. 葉國欽.葉小欽,葉小培.唾液幽門螺杆菌抗原檢測法.中國醫療前沿.2009,4(20):18-19
28. 葉國欽. 葉小欽,葉小培. 唾液尿素酶檢測法-HPS診斷兒童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評價.中國醫療前沿.2009,4(21):16-52
29. 葉國欽;中國專利證書,第1282313號,[51]Int.Cl. 2009.G01N33/569(2006.01),G01N 33/558(2006.01), 專利號ZL200820183327.7.
30. 葉國欽;中國專利,專利號 ZL 200920151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