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菌鞭毛染色方法
目前,細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據染色劑的不同,可分為堿性複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鍍銀染色法和熒光蛋白染色法6類,前5類方法的媒染劑成分中均含有單寧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穩定的膠體溶液做媒染劑,並使其沉澱於鞭毛上而使“鞭毛腫脹(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徑加粗,進一步染色後即可在油鏡下觀察。
1. 堿性複紅法和副品紅法:
1926年由Gray首創堿性複紅法,其媒染液成分包括20%丹寧酸水溶液2.0ml,硫酸鉀鋁飽和水溶液5ml,飽和氯化汞水溶液2ml,3%堿性複紅乙醇(95%)溶液0.4ml,臨用前混合,且需過濾後方可使用。染片時,媒染劑染色約6min,具體時間尚需在試驗中摸索確定,染色液是抗酸染色Ziehl-Neelsen石碳酸複紅染液,染片時需要1小片吸水紙蓋在塗片上,染色3min。由於該方法媒染劑混合物不穩定、操作複雜、經驗性強。Leifson於1930年建立了副品紅法,並於1938年和1951年兩次對該方法進行了改良,稱為Leifson方法。染色試劑由3種溶液組成:A為1.5%NaCl水溶液,B為3%單寧酸水溶液,C為乙酸副品紅
盡管Leifson方法的試劑可以冷藏保存1~2個月,比Gray法進步了,但Gray法、Leifson法仍存在試劑穩定性較差的問題;並且製備塗片程序亦繁鎖,如細菌要接種營養瓊脂斜麵,製備塗片前要用蛋白腖水懸浮培養物斜麵0.5 h,然後用該菌懸液化氣製塗片;缺乏對染色效果方法的評價。
1976年,Clark在Leifson法的基礎上,通過大量試驗解決了3個重要問題:首先,製備塗片時可以直接從Columbia瓊脂血平板上取菌製備;;其二,可運用打分的方法進行染色效果評價;;其三,首次證明了血平板培養和肉湯培養的細菌鞭毛染色效果無差別。未使用Leifson法中的副品紅染色劑,而使用了Gray法中的堿性複紅染色劑。
具體配方:1.2%堿性複紅,1.5%單寧酸和0.75%NaCl,95%乙醇溶解堿性複紅後,過夜使用。用1 mol/L NaOH溶液調pH至5,染液需
Clark雖然使用了3分製評分標準評價染色效果,但由於沒有解決染色液的穩定性差的問題,仍不夠完善。1981年Forbes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堿性複紅法進一步改良其配方:
2. 結晶紫法:
又稱Ryu法,1937年由Ryu建立,1982年由Kodaka等進行了改良。媒染劑:5%石碳酸10 ml,
3. 維多利亞藍B法:
1990年由Inoue等報道日本製藥株式會社Shionogi Seiyaku研製出一種細菌鞭毛染色商品試劑盒。其試劑組成包括維多利亞藍B、苯酚、單寧酸和硫酸鉀鋁,染色約需7min。該試劑保存期約為6個月,關於其染色效果雖然有過一篇文獻評述,但卻沒有采用評分法進行評價,很難判斷其染色效果。
4. 鍍銀染色法:
1958年Rhodes根據Fontana的螺旋體改良鍍銀染色法,建立了一種細菌鞭毛鍍銀染色法。試劑分為媒染劑和銀染劑。
媒染液:10%單寧酸10 ml加5 ml飽和硫酸鉀鋁水溶液,再加1 ml苯胺飽和水溶液形成沉澱,通過搖動又能重新溶解,加入5%FeCl3水溶液1 ml形成黑色溶液,穩定10 min後使用。
銀染液:配製5%AgNo3水溶液100 ml取出10 ml備用,再緩慢加入濃氨水(比重0.880)使形成的沉澱剛好重新溶解,最後把備用的10 mlAgNo3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直到搖動後呈現輕微而穩定的薄霧狀溶液為止,避光保存,可穩定數周。
用媒染液染片3~5min,蒸餾水充分洗滌後,再把銀染液滴加至塗片上。加熱至接近沸騰,染色3~5min。由於Rhodes鍍銀染色法媒染液成分複雜、操作繁鎖,所以1965年Blenden等改良了細菌鞭毛鍍銀染色法的配方。試劑A:100 ml蒸餾水中加入
試劑配方:媒染液為飽和硫酸鉀鋁水溶液25 ml,10%單寧酸50 ml,5%FeCl3水溶液5 ml,
媒染液染片4min,銀染液滴加至塗片上加熱至微冒蒸汽,染色4min。同時West等還對使用不同培養基進行染色效果評價,包括半固體動力培養基、血瓊脂平板、TSA(trypticase soy agar)斜麵,其中半固體動力培養基和TSA斜麵
2002年穀海瀛發明了一種新的細菌鞭毛鍍銀染色法。該法將媒染劑分為A、B兩種。A液為酸化FeCl3溶液,B液為15%單寧酸,含甲醛1 ml,用時A、B液等量混合,輕微加熱,染片40s,再用銀染液塗片加熱至微冒蒸汽,染色10 s。通過對19個屬,34個種,228株細菌進行鞭毛染色,應用West等的染色效果評價方法進行評價。血瓊脂平板培養平均每株菌獲得4.7分,肉湯培養平均每株菌獲得4.6分,其中100株非發酵菌在血平板培養獲得滿分5分。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不僅染色效果好,而且解決了試劑穩定性差的問題,此種試劑常溫下至少可保存1年。
5. 熒光蛋白染色法:
2000年,Grossart等報道了一種熒光蛋白染色法該方法是在玻片上加10μl活細菌液體培養物,再加0.5μl熒光染色劑(nanoOrange),然後加30%聚乙烯吡咯烷酮10~20μl,蓋上蓋玻片,10~15min後使用放大倍數×1250,激發波長490nm,發射波長520 nm的落射熒光顯微鏡(epifluores cence microscopy)觀察。研究中共檢測了37株細菌,其中有動力的6株細菌未觀察到鞭毛。這種新方法不適合於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常規開展,因為結果觀察時必須借助特定的設備,細菌培養必須使用液體培養基,其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無論是堿性複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還是傳統鍍銀染色法都無法克服試劑不穩定這一最大的缺點。結晶紫法雖然試劑比較穩定,但染色效果卻不理想。穀海瀛發明的細菌鞭毛鍍銀染色法操作簡便、快速、試劑穩定、重複性好,可以作為實驗室常規鞭毛染色方法推廣應用。
上一篇:白喉
下一篇:細菌鞭毛染色方法及其應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