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性細菌
厭氧性細菌 (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須在無氧環境下才能生長繁殖的細菌。
分類:厭氧芽孢梭菌(G+ 杆菌)
無芽孢厭氧菌(多種,G+,G-球菌,G+,G-杆菌)
厭氧芽孢梭菌
厭氧芽孢梭菌 (Clostridum):是一群革蘭氏染色陽性,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對熱、幹燥和消毒劑有強大的抵抗力。少數為致病菌,如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等。
一、 破傷風梭菌 (C. tetani)
(一) 生物學性狀
1. 形態:G+杆菌,有周生鞭毛,無莢膜,芽孢正圓,位於菌體頂端,成鼓槌狀
2. 培養:血平板,β-溶血,薄膜狀菌落
3. 抵抗力:芽孢,
(二) 致病性與免疫性
1. 致病條件
傷口深窄,有泥土
傷口+芽孢/菌體 壞死組織
同時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感染
2. 致病物質
(1) 破傷風痙攣毒素 (tenanospasmin)
性質:
a. 不耐熱蛋白質(
b. 極強的神經毒素
c. 免疫源性強,可獲抗毒素和類毒素
3.致病機製
芽孢 → 繁殖體→ 局部生長繁殖 → 分泌破傷風痙攣毒素 → 經局部神經細胞吸收或經淋巴、血液到達中樞神經係統→運動神經元, 阻止抑製性神經介質釋放 → 骨骼肌強烈痙攣
1. 臨床表現
(1) 局部肌肉痙攣:牙關緊閉,苦笑麵容
(2) 進行性肌肉痙攣:角弓反漲,呼吸障礙
2. 免疫性:
中和抗體——破傷風抗毒素
人工免疫——破傷風類毒素,抗毒素
(三) 微生物學檢查法
一般不用采集標本培養
(四) 防治原則
1. 主動免疫方法: 白百破三聯疫苗
2. 被動免疫方法: 破傷風抗毒素(TAT),早期,足量應用
3. 傷口清創擴創
二、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 生物學特性:
1. 形態:G+杆菌,芽孢粗於菌體,,位於次極端,有鞭毛,無莢膜
2. 分組分型:4組,7型;Ⅰ,Ⅱ組引起人類疾病,C型毒素毒性最大
3. 抵抗力:肉毒素不耐熱(煮沸20min破壞); 芽孢,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質:肉毒毒素(神經毒)
與破傷風外毒素的相似點:
① 毒性強,人致死量為1-2μg
② 結構,功能,致病機製與破傷風外毒素相似
與破傷風外毒素的區別:
① 對酸、蛋白酶抵抗力強,導致肌肉麻痹
② 不沿神經纖維傳導,留在神經肌肉接頭處
③ C,D型毒素由噬菌體編碼
2.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罐頭,香腸,豆製品
症狀:少見腸胃道症狀,主要為神經末梢麻痹
(2) 創傷感染中毒
(3) 嬰兒肉毒中毒:主要由蜂蜜引起
(三) 微生物學檢查法
檢測肉毒毒素:
(四) 防治原則
1. 低溫保存食品
2.
3. 中毒病人盡早注射抗毒素
上一篇:化膿性細菌—— 奈瑟菌屬
下一篇:厭氧性細菌——無芽孢厭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