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特異性免疫(1)



錄入時間:2010-9-2 9:11:46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特異性免疫是指個體出生後,在與抗原物質接觸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免疫力。主要特點是:具有針對性,即特異性地對某一種或幾種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質起反應;主要通過機體免疫應答過程來實現,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由主宰或執行機體免疫功能的器官、組織和細胞所組成的一個係統稱為免疫係統。此係統中各組成部分的存在和功能正常是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定性的基本保證,任何一方異常,均可導致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不全,發生與免疫有關的疾病。
    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一、免疫器官
    根據免疫器官在免疫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區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來自骨髓的幹細胞隨血流移行到中樞免疫器官,如胸腺、鳥類法氏囊等,在形態上分化發育為淋巴細胞。隨後這些細胞再移行到外周免疫器管如脾、淋巴結等處進一步發育成熟,成為有功能的免疫細胞,並參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 一 ) 中樞免疫器官
    又稱一級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胸腺、骨髓和鳥類法氏囊等。在胚胎發育的早期發生,造血幹細胞在此增殖、發育、分化。
( 二 ) 周圍免疫器官
    又稱二級淋巴器官,包括脾和淋巴結。來自中樞淋巴器官的淋細胞 (B 細胞和 T 細胞 ) 在這些淋巴器官內遇到抗原刺激時,增殖並進一步分化為漿細胞和致敏細胞執行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因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產生免疫反應的主要場所。
二、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是泛指所有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幹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細胞腦和樹突狀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指能特異性地識別抗原進行分化增殖後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以發揮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一類細胞如 T 、 B 細胞。
( 一 ) 幹細胞 (stem cell)
    幹細胞在胚胎期首先出現在卵黃囊內,然後在胚胎中,出生後定居於骨髓中。骨髓中的幹細胞能分化為髓樣幹細胞和淋巴幹細胞。髓樣幹細胞發育成紅細胞係、粒細胞係、單核巨噬細胞係和巨核細胞係等細胞。淋巴幹細胞發育成各類淋巴細胞,如 T 細胞、 B 細胞、 K 細胞、 NK 細胞等。
( 二 ) 淋巴細胞 (1ymphocyte)
    淋巴細胞在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是機體內最為複雜的一個細胞係統,占血液循環中白細胞 (1eucocyte) 的 20 %,具有特異地識別外來異物的能力。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胸腺依賴 T 細胞、髓依賴 B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抗體依賴的細胞毒細胞。 T 細胞和 B 細胞是免疫係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1 . T 細胞
    遷入胸腺的多能幹細胞在皮質區分化為無特異性表麵抗原的嗜堿性的較大的淋巴細胞 ( 前 T 細胞,幼稚型 ) ,在胸腺激素作用下進—步分化成為 T 細胞 ( 成熟型 ) 。尚未成熟的 T 細胞,離開胸腺後,分布於淋巴結和脾髒,在血液中胸腺激素的影響下,繼續發育為成熟的 T 細胞。 T 細胞膜表麵標誌種類很多,各有不同的功能。主要有綿羊紅細胞受體、有絲分裂原受體和抗原受體。
    T 細胞還有 Fc 受體和補體受體等結構。按功能來分, T 細胞有以下幾個功能亞群:
    輔助性 T 細胞 (T H ) 不對抗原產生直接效應,但輔助其他淋巴細胞實現對於抗原的免疫學效應,如輔助 B 細胞產生抗體。即 B 細胞單獨存在不能產生抗體,隻有靠 TH 的幫助才能產生抗體。
    抑製性 T 細胞 (Ts) 抑製其他淋巴細胞的應答活動。可抑製 T H 、 Tc 和 B 細胞的功能,使無限增殖的淋巴細胞得以控製。
    細胞毒 T 細胞 (Tc ,或 CTL) 能殺傷帶抗原的靶細胞,如移植細胞、腫瘤細胞及受微生物感染的細胞等,又稱殺傷性 T 細胞,殺傷速度較慢。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所具備的攻擊破壞靶細胞的能力,稱為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具有這種毒性的一定細胞稱為 Tc 。
    遲發型超敏 T 細胞 (T DTH ) T DTH 與抗原反應後,被活化增殖而釋放多種淋巴因子參加免疫反應。
2 . B 細胞
    發生於胚胎肝髒 ( 前 B 細胞 ) ,進而在骨髓內分化成熟為淋巴細胞。鳥類的 B 細胞則在腔上囊發育成熟。成熟的 B 細胞離開骨髓或腔上囊,隨血流進入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分布在淋巴結和脾髒的生發中心以及髓索部分,也有存在於消化管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已生成的 B 細胞在適當刺激下轉化、分裂並分化成產生遊離抗體的漿細胞。因此, B 細胞的發生發展過程可分為前 B 細胞、 B 細胞和漿細胞 3 個階段。前 2 個階段的發育可在正常機體內完成,而後一個階段的轉變是在抗原或分裂原刺激下實現的。 B 細胞膜表麵的特點是有免疫球蛋白 (Ig) ,是膜表麵結合的免疫球蛋白( SmIg) ,也稱。表麵免疫球蛋白 (SIg) ,是抗原受體。通過它, B 細胞可識別特異抗原,與抗原結合。 B 細胞表麵還有 Fc 受體和 C 3 受體,可分別與 IgG 的 Fc 端和補體 C 3 結合。
    漿細胞 (P1asma cell) 是具有合成和分泌抗體能力的一種免疫活性細胞。由 B 細胞經抗原刺激後分化而來。漿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漿細胞每秒中可合成 300 個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聚集成泡狀,通過反向胞飲作用而排出於漿細胞外。
3 .巨噬細胞 (macrophage , M Φ )
    M Φ應包括除粒細胞以外的一切具有吞噬作用的細胞,即廣義的 M Φ。而狹義的 M Φ則指遊離的成熟的具吞噬作用的細胞。 M Φ起源於骨髓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為前單核細胞,進而分化為單核細胞,進入組織,繼續分化為各類的 M Φ。其作用可概括為:①吞噬和殺菌作用, M Φ有多種胞內酶和胞外酶,能殺死、消化被吞入的病原體和異物,能清除體內衰老損傷或死亡的細胞;②非吞噬的細胞毒作用,激活的 M Φ可通過直接接觸非特異性地抑製和殺傷一切增長迅速的有核細胞,特別是腫瘤細胞;②加工和遞呈抗原的作用, M Φ可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將有效抗原決定基釋放出來,使抗原的免疫性大為增強,然後將抗原的免疫信息傳遞給 T 、 B 細胞;④ M Φ釋放白細胞介素,屬非特異性可溶性因子。
4 .其他免疫細胞
    (1)K 細胞 (Killer cell ,殺傷細胞 ) 在形態上與 T 和 B 細胞相似,屬大顆粒淋巴細胞,占淋巴細胞總數的 5 % -15 %,主要存在於腹腔滲出液、脾、淋巴結和血液中。 K 細腦膜上既無 SIg 又無 SRBC 受體,但有 Fc 受體和 C 3 受體。當抗體 (IgG) 的 Fab 段與靶細胞上的抗原決定基特異結合後,則 Fc 段被活化,從而能與 K 細胞上的 Fc 受體結合,導致 K 細胞被激活,對靶細胞進行殺傷或破壞。故 K 細胞也稱抗體依賴細胞毒性淋巴細胞 (ADCC) 。它本身的殺傷作用無特異性,凡結合了抗體的靶細胞,均可被 K 細胞殺傷。抗體和靶細胞是有特異性的,故 K 細胞是通過抗體介導而發生殺傷作用。在體內, K 細胞對腫瘤、移植物、自身組織或寄生蟲等均有破壞殺傷作用。因此,其作用既有有利的的一麵,又有有害的一麵。
    (2)N 細胞 (nullcell ,裸細胞 ) 亦稱無標記細胞,其表麵既無 T 細胞標記又無 B 細胞標記。其本質尚未搞清楚,也有殺傷作用,故有人認為它就是 K 細胞。
    (3)NK 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 ,自然殺傷細胞 ) 主要位於脾和外周血中,是正常人的一種單核細胞。其主要機能有:①抗腫瘤, NK 細胞無需事先致敏就具有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這種殺傷作用不需要抗體和補體;②抗病毒感染, NK 細胞能識別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麵已經改變的抗原,然後結合在靶細胞上殺傷它們;②分泌幹擾素,可促進其他組織的抗病毒作用;④抗骨髓移植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以及參與免疫調節等作用。
三、抗原 ( antigens , Ag)
    又稱免疫原 (immunogen) ,是一類能被機體特異性免疫係統所識別,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並能與應答產物發生反應的物質因素。抗原有兩個突出的特性,一是抗原進入機體後,能誘導免疫係統形成特異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的能力稱免疫原性或抗原性。二是抗原能與其所誘導產生的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性反應的能力,稱為免疫反應性。
(一)抗原的特性
    1. 異物性 ( 外源物質 )
    免疫係統具有區分自我和非我的能力,能“識別自己,排斥異己”。進入機體的抗原物質必須與該機體的組織和體液成分有差別,才能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在正常情況下,機體的自身物質不能刺激自身的免疫係統發生免疫應答。抗原的異物性主要包括:異種間的物質、同種異體間的不同成分、自體內隔絕成分和自體變異成分等。
    2. 分子大小
    分子形狀一般不影響免疫原性。呈球狀、杆狀和不規則構型的蛋白質和多肽都是免疫原。而分子大小對免疫原性卻很重要。相對分子質量小於 5000-10000 的物質一般是弱的免疫原,相對分子質量大於 10000 的物質是良好的免疫原。一般相對分子質量越小,免疫原性越小。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強。低相對分子質量化合物如氨基酸、脂肪酸、嘌呤嘧啶以及單糖通常均沒有免疫原性,但可充當半抗原,一旦與大分子載體結合成複合物時,即可獲得免疫原性。
    3. 化學組成與結構
    抗原性與物質的化學組成有關。有些相對分子質量大的分子不一定具有抗原性,如相對分子質量超過 10000 的右旋糖酐無抗原性,而相對分子質量隻有 5734 的胰島素具抗原性。多聚 -L-Lys 或多聚 -L-G1y 通常不單獨成為免疫原,如果與合適的蛋白載體結合就可具有免疫原性。
    4. 特異性
    抗原的特異性是由分散於抗原分子上而具有免疫活性的化學基團決定的。此化學基團曾稱為抗原決定簇 (determinent group) 或稱抗原決定基,現稱為表位 (epitope) ,它對誘發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起決定性作用。一個抗原上含有能與抗體分子相結合的表位的總數,稱抗原結合價 (antigenic valence) 。
( 二 ) 抗原的類別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應原性的抗原稱為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s) 。醫學上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完全抗原,並且是抗原性很強的抗原。很多小分子物質如類脂質、寡糖、核酸以及許多藥物和化學物質不能單獨誘導人或動物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即無免疫原性。若與蛋白質結合 ( 與載體結合 ) 形成高分子複合物時,就成為完全抗原,這類小分子物質稱為半抗原 (hepten) 。
( 三 ) 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抗原
    細菌、病毒、螺旋體和立克次氏體等病原微生物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有各種不同的蛋白質及脂蛋白、脂多糖,因而它們的抗原組成相當複雜。以細菌為例介紹如下。
1. 菌體抗原 (somatic antigen)
    是細菌菌體抗原的總稱,包括存在於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中的抗原。一個細菌細胞含有許多種菌體抗原,有的抗原是某種細菌所特有,稱為特異性抗原,有的抗原是幾種細菌所共有,稱為共同抗原或類屬抗原。抗原結構是微生物分類鑒定的重要根據之一。革蘭氏陰性菌的菌體抗原稱 O 抗原,主要成分為多糖、脂類和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
2. 鞭毛抗原 (flagella antigen)
    此抗原存在於細菌的鞭毛上。也將鞭毛抗原命名為 H 抗原。 H 抗原的化學成分為蛋白質,即鞭毛蛋白,具有很強的抗原性。鞭毛抗原也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
3. 表麵抗原 (surface antigen)
    存在於菌體抗原 (O 抗原 ) 表麵的一層結構,如肺炎鏈球菌的英膜抗原。由多糖組成,與菌體蛋白結合具有明顯的免疫原性和特異性,可利用其抗血清對細菌進行分型。傷寒沙門氏菌和其他沙門氏菌的表麵抗原,因與毒力有關而命名為 Vi 抗原,其化學成分為糖脂。
4. 菌毛抗原 (pili antigen)
    某些革蘭氏陰性杆菌如大腸杆菌的表麵有菌毛結構,也具有抗原性。另外,細胞質由蛋白質組成,其中含有的酶、核蛋白等也應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但因處於細胞內部,在激發機體免疫應答上不如表麵抗原重要。
( 四 ) 佐劑 (adjuvant)
    凡能特異性地增強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機體免疫反應的物質稱為佐劑,是一種免疫增強劑。與抗原合用,既能增強細胞免疫力,也能提高抗體的產量。佐劑還能改變免疫反應的類型,使體液免疫轉變為細胞免疫,也可改變抗體的種類和亞型,還可改變免疫反應的狀態。

 

上一篇: 非特異性免疫

下一篇:特異性免疫(2)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