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申病病毒(Alertiandiseasevirus)同義名:漿細胞增多症病毒〖HT5SS〗 阿留申病是水貂的一種緩慢發展的進行性衰弱的疾病,侵害單核巨噬細胞係統,以漿細胞彌漫性增生、產生多量γ球蛋白以及持續性病毒血症為特征,可能屬於膠原性疾病,具有超敏和自身免疫現象。 Harlsough和Gorham於1956年首先發現飼養水貂中的Aleutian病。最初認為,本病僅發生於一種具有特殊青銅色毛皮的水貂。這種水貂是黑褐色水貂的變種,屬於同源隱性基因組合,其基因型為aa。由於其毛色與阿留申藍狐的毛色相似,故稱阿留申水貂,相應地將本病稱為阿留申病。但後來發現,並不隻是阿留申水貂才得此病,其它各種水貂也可發病,隻不過發病者較少。1962年,應用死於本病的水貂髒器濾液,接種健康貂,可以使其發病,從而證明該病具有傳染性,並且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本病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水貂場中。有的飼養場,75%的水貂患有本病。具有阿留申基因型的水貂,甚至有三分之一死於本病。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新疆和內蒙等地也普遍存在本病。
1.形態和理化學特性 阿留申病病毒的直徑為24~26nm。能抵抗乙醚和氯仿。對福爾馬林(03%濃度處理兩星期)有部分抵抗力。對熱的抵抗力很大,組織懸液中的病毒經80℃30分鍾或100℃3分鍾,仍能保持感染性。以DNA酶或RNA酶處理,病毒滴度不降低,而以蛋白酶處理時病毒滴度明顯下降。 病毒分子量約為3×106~5×106。在氯化銫中的浮密度為142~144g/cm3,沉澱係數約為110S。 病毒含有單鏈DNA。DNA分子量約14×106。經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證明阿留申病病毒含有兩種主要多肽,分子量分別為89kDa和776kDa。
2.培養 Basrur等人於1963年報道,阿留申病病毒能在水貂的組織培養物中增殖並伴有細胞病變,但未被他人證實。Porter等證明,阿留申病病毒可以在他們試驗的39種細胞中的5種水貂細胞株、一種非洲綠猴腎細胞和人的細胞株WI38中有限地產生阿留申病病毒抗原。在感染後兩天,抗原發現於核內,在感染後3~4天,小量的抗原有時也見於胞漿內,通常僅1%的細胞含有抗原,感染4天以後,則難以檢測到抗原。1977年,Hahn等人在貓腎細胞係CRFK內,通過免疫熒光方法確定核內存在病毒抗原。1980年Bloom等人報道阿留申病病毒在318℃的條件下可於克蘭多爾貓腎細胞內增殖。當前主要采用CRFK和鼠的細胞株以及貂的腎和睾丸原代細胞等分離和培養病毒,因其可以產生細胞病變並且病毒滴度較高。
3.病原性 阿留申病病毒主要侵害水貂,但也發現於雪貂。 阿留申病病毒能在水貂體內迅速增殖,實驗感染後10天,其脾、肝和淋巴結的感染滴度達到最高(為108~109ID50/g)之後,組織中的病毒滴度緩慢降低,感染兩個月後,脾髒內的病毒含量降至約105ID50/g,血清滴度為104ID50/ml。從實驗感染7年以後的動物體內也能分離到病毒。大多數被感染的動物呈持續性感染。約20%的非阿留申水貂可抵抗該病毒的感染而不發病。用免疫熒光技術證明,在體內含有阿留申病病毒抗原的唯一細胞種類是巨噬細胞,且抗原主要見於細胞漿內。據Tsai等人報道,在腎毛細血管和動脈內皮細胞內,存在25nm的顆粒。Shahrabadi等用免疫鐵蛋白技術在感染後10~13天水貂的脾、腸係膜淋巴結的巨噬細胞和肝的枯否氏細胞內,觀察到直徑22nm的病毒樣粒子,它們通常存在於巨噬細胞及枯否氏細胞漿的空泡內,亦偶然見於核內。未感染的水貂細胞不含有此種顆粒。所以認為阿留申病病毒的增殖發生於細胞核內,其後在細胞漿的空泡內積聚。 阿留申病是水貂的緩慢發展的進行性疾病,實驗感染的潛伏期約為6天,經幾個月或幾年後,結局幾乎都是死亡。被感染的動物呈現食欲不振,進行性消瘦,嚴重衰弱和貧血,尿毒症,強烈的口渴。死後剖解時,最明顯的眼觀變化在腎髒。在疾病早期,腎常腫大、充血,表麵散在斑點狀出血;病的後期,腎色蒼白,縮小,有凹痕。主要的組織病理變化為脾、腎、肝、淋巴結和骨髓的漿細胞增多和動脈炎。腎小球炎和腎小管的變性變化,導致腎萎縮和透明管型形成。其中腎的漿細胞增生是最引人注意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腎內不存在這種細胞。 阿留申基因型的水貂在感染後3~5個月因腎衰竭而死亡,而非阿留申基因型的水貂很少於感染後5個月以內死亡,其中一半可以活存一年以上。 在感染初期,阿留申病病毒的滴度很高,但此時既看不到病變也看不到臨床症狀。當連續給予環磷酰胺時,至少在13~16周內能完全抑製阿留申病病變的出現,但此時病毒滴度不受影響。在病毒增殖的高峰時期,如果給動物注射抗血清,可以引起感染細胞的溶解及隨後的慢性炎症損害。如果先給以滅活的病毒疫苗,然後接種活病毒,能使後者的感染性大大增強,病變明顯加重,在患阿留申病水貂的血清中,用超離心的方法可以得到病毒免疫球蛋白複合物。患病動物在漿細胞大量增生的同時,出現高γ球蛋白血症。正常水貂的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為7~15g/L;而自然感染的水貂血清中的γ球蛋白達35~110g/L。增高的γ球蛋白幾乎全是64S的IgG。盡管存在極高濃度的抗病毒抗體,但病毒並不被IgG中和。在慢性感染水貂血清中的阿留申病病毒雖被抗體結合,但不被中和,病毒也不被從宿主體內清除出去。由於阿留申病病毒持續地存在於組織中,慢性感染的水貂就產生有感染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這些複合物循環於血液中,沉澱於腎小球及其它器官動脈管壁的基底膜,從而引起腎小球及其它組織的損害。阿留申病是典型的免疫複合物病。關於細胞免疫在發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4.生態學 阿留申病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在產仔前兩個星期被感染的妊娠母貂,其後代幾乎全被感染。大多數慢性感染的母貂不能妊娠,或者妊娠後發生流產或胎兒被吸收。阿留申病大多呈水平傳播。慢性感染貂從尿、唾液、糞中排出病毒。在飼養場內,感染常從病籠傳播到鄰近的籠子。盡管本病有時呈暴發式流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呈緩慢形式傳播,有時一直傳播至所有水貂。曾有報道,病毒可能在伊蚊(Aedesfitchll)體內持續存活35天。
5.診斷和防製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征,如進行性消瘦、衰弱及特征性的組織病理變化(漿細胞大量增生),可作出初步診斷。阿留申病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可用免疫熒光、補體結合和沉澱試驗等方法檢出。抗體通常於感染後9至10天出現,隨後滴度迅速增高,抗體水平遠遠超過其它病毒病。一般認為,阿留申病毒感染不產生中和抗體,但是吳威等發現病毒以乙醚處理後,由於抗原決定簇的充分暴露,可被特異性抗體所中和。水貂在感染阿留申病毒後10天即可產生中和抗體,60天滴度高達12800倍。在大群檢疫中,以前常用碘凝集試驗法來測定血清中的γ球蛋白。方法簡便,即將被檢貂血清和碘溶液各一滴在玻片上混合,根據是否有團集和顆粒狀物出現進行判定。但此法不很敏感,在疾病早期,γ球蛋白的量還不夠高時,可能出現假陰性;另外,對球蛋白含量也升高的其它疾病,可能產生假陽性。對流免疫電泳方法能檢出處於早期感染動物血清中的抗體,是當前最常用的特異性診斷方法。抗原的製備方法是∶采取患本病水貂的肝、脾和淋巴結等作成乳劑,皮下接種健康水貂,同時及以後每日給動物注射免疫抑製劑。通常於接種後9~10日,病毒在感染水貂體內達最大濃度,此時將貂撲殺。采取肝、脾、淋巴結,凍融後使組織勻漿化,用氟碳化合物處理使組織中的非病毒蛋白質變性後沉澱,再以甘氨酸HCL緩衝液處理上清液使抗原活化,再勻漿化,超離心。取沉澱物以緩衝液懸浮,低速離心後,上清液即為抗原。近年來應用CRFK等細胞培養病毒,待其出現明顯的細胞病變時,用膠刷刷下細胞,離心沉澱收集沉澱細胞,加入原培養液1/10量的PBS,懸浮細胞,反複凍融,再離心沉澱,取上清液。加入胰蛋白酶消化,再用苯甲基磺酰氟化物中止消化並加防腐劑,製成對流免疫電泳抗原。對流免疫電泳較原來的碘凝集試驗法遠為敏感。據Hansen報道,同時用碘凝集和對流免疫電泳兩種方法檢查3091隻水貂,其中碘凝集試驗陽性者僅352隻(占1104%),而對流免疫電泳陽性者2239隻(占724%)。這個結果表明,單純依靠碘凝集試驗是難以消滅阿留申病的。近來,有的學者介紹了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來做阿留申抗體的檢查,認為比對流免疫電泳法有許多優點,主要是所需抗原的用量大為降低,同時比對流免疫電泳法敏感二十倍。如上述應用乙醚處理的阿留申病毒,可以進行中和試驗,據雲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由於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隻能靠準確的診斷和即時撲殺病貂,來達到淨化貂群的目的。據Magwood等的實驗資料(1976),對流免疫電泳試驗的效果良好。他們在1974年某飼養場共檢查水貂995隻,其中849隻陽性,當即將陽性者全部撲殺處理。在1976年再行檢查時,在1533隻水貂中僅發現一隻陽性反應者。在另一飼養場,1974年檢查時,在1576隻水貂中發現592隻陽性,將陽性者全部撲殺處理。在1976的再檢查時未發現陽性反應者。可見通過準確的診斷和對感染貂及時果斷的捕殺處理,能夠逐步達到淨化貂群的目的。
上一篇:犬細小病毒
下一篇:鵝細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