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狂犬病病毒分布



錄入時間:2009-8-7 11:10:12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狂犬病屬於自然疫源性疾病,廣泛分布於亞、非、歐、美各洲,但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典、挪威、英國、日本、斐濟和夏威夷等島國或地區沒有或消滅了狂犬病。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一次調查的112個國家中,尚有72個國家仍然出現狂犬病的流行,無狂犬病的國家有40個。1992年的統計表明,全世界仍有87個國家和地區流行該病。本病不分寒、溫、熱帶,所有溫血類脊椎動物皆能感染。野生動物可長期隱匿病毒,是自然界中傳播狂犬病病毒的貯存宿主。每年被瘋動物咬傷後進行抗狂犬病緊急預防的人數,全世界達560萬以上,根據WHO的資料,發展中國家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數,亞洲為30000人,非洲為5000人,拉丁美洲為300人。近年來由於預防措施的有效實施,死亡人數在不斷下降。如1994年,加拿大無一狂犬病感染病例。但野生動物的狂犬病仍在流行,以鼬鼠、香貓、鬆鼠、臭鼬和蝙蝠等為主,隨後蔓延至狼、狐、狗、貓等野獸和家畜,再傳染於人及牛、馬、羊、豬等動物。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狂犬病分為四個類型:
(1)森林狂犬病:主要發生於森林地區,狐是主要傳染源和病毒儲存宿主,如在歐洲中部和意大利;
(2)狗狂犬病:狗是主要的傳染源,發生於許多亞洲國家以及東南歐和地中海沿岸國家;
(3)狗狂犬病與野生動物狂犬病:狗以及豺、狼和狐等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分布於一些亞洲和東南歐國家;
(4)北極地區狂犬病:分布於丹麥、格陵蘭和原蘇聯北極地區,北極狐是主要儲存宿主。
近年來,狗狂犬病在發達國家已經消滅,在發展中國家仍然是嚴重的問題。森林狂犬病仍然呈世界流行形式。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以野生動物(尤其是狐狸和浣熊)狂犬病為主,其次為鹿和牛等。在美洲,狂犬病呈地區性流行,以墨西哥的犬和牛的狂犬病最嚴重。北美以野生動物狂犬病為主,中南美洲除了狗以外,蝙蝠在狂犬病的傳播上起著重要作用;阿根廷的牛狂犬病和美國的野生動物狂犬病,均與吸血蝙蝠媒介有關。非洲幾乎普遍存在狂犬病,呈全國流行形式,傳播狂犬病的動物主要是野狗,此外還有貓鼬、豺、狼、狐及猴。人的狂犬病僅次於亞洲。在亞洲的大多數國家,狂犬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尤以中亞和東南亞為突出。印度農村普遍有狂犬病的發生。貓鼬和豺是病毒的傳播和儲存宿主。除狗外,牛、山羊、豬、馬、猴等都有發生狂犬病的報告。伊朗的狂犬病傳染源除狼以外,還有狗、貓和豺等動物。在菲律賓,狗是主要的傳染源,每年約有幾千隻狗死於狂犬病,散在發生狂犬病的家畜有牛、貓、馬和豬等。越南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狗和貓。泰國的狗麵蝙蝠可能是狂犬病病毒的儲存宿主之一。我國亦有狂犬病的發生,除狗以外,也有牛、馬、豬以及人類發生狂犬病的死亡病例。1987年狂犬病發病人數5739例,僅次於印度。近幾年發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屬於世界範圍內的高發區。對於家畜及野生動物的狂犬病,國內尚無全麵係統的調查統計,但經常有犬及家畜的狂犬病的報道。從地理位置上看,狂犬病幾乎遍及全國各省,但嚴重疫區主要位於我國東部及南部地區。[HT5H]8.病原性[HT5SS]如上述,狂犬病病毒幾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溫血脊椎動物,包括許多野生動物和常用的實驗動物,如倉鼠、小白鼠、豚鼠、大白鼠和家兔等(其敏感性遞減)。周圍途徑和腦內接種,均可引起感染。實驗研究和病毒分離時較常應用幼齡小鼠和倉鼠,因其敏感性高,潛伏期短而恒定(5~7天)。家兔在感染後,規律地呈現麻痹症狀。給1日齡雛雞腦內接種狂犬病病毒,可以使其發生致死性麻痹(初代街毒的潛伏期可能長達1個月左右),連續傳代後的潛伏期縮短至6天。較大的雞在感染後常能自行恢複。也有成年鵝、鴨被瘋狗咬傷後發病的報道。街毒較難適應雞胚和組織培養細胞,可能是其具有高度嗜神經性的緣故。給敏感動物如狗,接種狂犬病病毒,病毒侵入皮下組織,在此初步增殖之後,沿神經徑路向心傳播,到達中樞神經係統。病毒大量增殖後,再離心地分布至機體許多組織,包括唾液腺。病毒在由唾液腺的分泌細胞出芽時進入唾液內。唾液腺內的病毒滴度高於腦,肺內亦有較高滴度的病毒,從而糾正了過去認為病毒在中樞神經內滴度最高的觀點。小鼠經鼻腔和口腔接種後,可在鼻腔粘膜、舌乳頭、毛囊和唾液腺等的上皮細胞內發現病毒抗原。實驗接種小鼠,潛伏期的長短決定於接種的部位和病毒量。體表接種後不能在血流中發現病毒,應用熒光抗體技術首先在支配接種部位的周圍神經的背根神經節中發現病毒。將狂犬病病毒肌肉接種於新生倉鼠的後腿內,發現病毒在接種後36~40小時最先在附近的橫紋肌細胞內增殖。隨後可在其它肌細胞及其相應的神經中發現病毒。約於接種後60小時,可用熒光抗體技術證明周圍神經和同側脊髓神經節內存在病毒。於60~72小時,腰部脊髓神經元內出現病毒抗原,並迅速波及腦幹。電鏡檢查,可見神經元及其突起內有病毒出芽現象,但在細胞外很少見有病毒。隻有在感染末期(離心期),網膜、腸管、腎上腺、褐色脂肪、胰腺、心髒和口鼻腔的許多感覺神經末梢才被侵害。病毒增殖看來並不限於神經組織。野獸和狗感染時,唾液腺和唾液中常有大量病毒和病毒抗原。曾在自然感染的食蟲蝙蝠的褐色脂肪中分離到病毒,這種脂肪既是蝙蝠科冬眠期的能量來源,可能還是病毒的貯存組織。感染後的蝙蝠,飼養溫度由22~37℃下降至4℃,死亡率由75%下降至0。冬眠後蘇醒的蝙蝠,在外界溫度增高時,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上升,這在流行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街毒的特征是對實驗動物的周圍感染的毒力較強,潛伏期長;固定毒則相反,周圍感染的毒力低,但腦內接種時的潛伏期短。狗感染狂犬病病毒後,潛伏期一般為2~8周,長的可達一年或數年。“恐水病”這一名稱,對狗並不確切,瘋狗很少對水表示恐懼,相反,遇水時可能撲向水源,願意多飲,甚至遊泳過河。即使在“啞型”狂犬病或麻痹型狂犬病,雖然吞咽困難,但也極少恐水。狗患狂犬病時,往往改變習性,病初常有逃跑或躲避趨勢,故有將狂犬病稱為“逃跑病”的。病狗可能失蹤數天後歸來,此時體重減輕,滿身汙泥,皮毛上可能帶有血跡。主人對其愛撫或為其洗滌血跡時,往往被咬。狂躁發作時,病狗到處奔走,遠達40~60公裏,沿途隨時都可能撲咬人及所遇到的各種家畜。病狗行為凶猛。間或神誌清楚,重新認識主人。拒食或出現貪婪性狂食現象:吞食木片、石子、煤塊或金屬,也常發生嘔吐。病狗最後麻痹而死。但在世界各狂犬病流行國家中,普遍存在著不顯症狀的帶毒現象,即所謂的“頓挫型感染”。這是一種非典型的臨床感染,病程極短,症狀迅速消退,但體內仍可存在病毒。這種頓挫型感染見於狗以及狐、鼬等野獸,也見於人工接種的大鼠等實驗動物。貓的症狀與狗相似。病貓喜隱於暗處,並發粗厲叫聲,繼而狂暴,凶猛地攻擊人畜。病程2~4天。馬的狂犬病與破傷風相似。病初啃咬或磨擦被咬傷的部位。病馬易於驚恐,兩眼呆滯,瞳孔散大,繼而呈腦炎症狀,在短期狂暴後發生進行性麻痹,由鼻及口中返流出食物和液體,最後後肢強直,呈現不全麻痹而死。牛、羊患狂犬病時,表現不安,用蹄刨地,高聲吼叫,並啃咬周圍物體。磨牙,流涎。最後發生麻痹症狀,並於3~6天內死亡。豬的狂犬病最初呈現應激性增高現象。病豬拱地,啃咬被咬部位。繼則狂暴而有攻擊性,咬傷人畜。最後麻痹,而於2~4天內死亡。成年禽類具有對狂犬病的較大抵抗力,但也偶見自然發病病例。病禽羽毛逆立,亂走亂飛,且可能用喙和爪攻擊其它禽類和人畜。最後麻痹,並於2~3天內死亡。自然感染的狂犬病病例的最明顯的病理學變化,是非化膿性的腦脊髓炎,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性浸潤。炎症病變主要發生於腦橋、延腦、腦幹前部和丘腦,這些部位也是病毒滴度很高的部位。中樞神經係統,特別是海馬回、大腦皮層和延腦,呈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元變性和壞死。在破壞的神經細胞周圍,則有膠質細胞增生現象。狂犬病的一個示證性病變,是在感染神元內出現胞漿內嗜酸性包涵體,在海馬回的錐體細胞以及小腦的潘金氏細胞內最易發現這種包涵體,即涅格裏氏小體。約有60%~70%的病例出現這種包涵體。有時也可在狗等動物唾液腺的神經細胞內見到。人在被狂犬病狗咬傷,或創麵等接觸狂犬病病毒後,也能發生狂犬病,又稱恐水病。潛伏期一般為30~60天,但也可能長達幾個月或以上。Smith等應用PCR技術從美國3名狂犬病死者中檢測到狂犬病病毒的特異性核酸,它和移民國家中犬的流行毒株的核酸序列完全相同。該移民已在美國生活了6年,而在美國感染狂犬病的機會極少。因此。第一次證明了人狂犬病的潛伏期可長達6年以上。患者開始時焦躁不安,不適,頭痛,體溫略升,隨後興奮和感覺過敏,流涎,對光、聲敏感,瞳孔散大,且因咽肌痙攣,多數患者吞咽困難,並出現恐水症狀,甚至聽到流水聲,就發生驚恐和痙攣性發作。興奮期可能持續至死亡,或在死前出現全身麻痹。

 

上一篇:狂犬病病毒培養

下一篇:狂犬病病毒生態學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