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塔痘病毒屬 (Yatapoxvirus)
牙塔痘病毒屬包括牙巴(Yaba)猴腫瘤病毒和塔那(Tana)痘病毒。牙巴猴腫瘤病毒為該屬 代表種。 病毒粒子呈磚形。300nm×250nm×200nm大小,基因組為146kb,G+C含量33%。牙巴 猴腫瘤病毒與塔那痘病毒的基因組有廣泛同源性,具有血清學交叉和交叉保護性免 疫反應。
(一)牙巴猴腫瘤痘病毒(Yaba monkey tumor poxvirus)〖BT)〗 牙巴猴腫瘤痘病毒是在尼日利亞的一群獼猴中首次發現。以後又在捕獲的狒狒和實驗 感染的兔中分離出該病毒。人工皮下和皮內接種牙巴猴腫瘤病毒時,隻有人和猴在感染後發 生皮膚組織細胞瘤。後期發生淋巴細胞和多形核細胞浸潤,不產生真正的腫瘤性增生, 當免疫應答發生作用時,組織細胞瘤開始恢複。其它動物沒有感染症狀。 牙巴猴腫瘤病毒能在猴腎細胞中培養。病毒在低代次猴腎細胞中的生長比高代次猴腎細 胞好。 雖然有實驗人員感染該病毒的情況,但還沒有見到非洲人群發生本病的報道。
(二)塔那痘病毒(Tanapox virus) 1957年和1962年,在肯尼亞的Tana河流域人群中曾兩次發生與類痘性局部皮膚損傷有 關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後來,人們從這類皮膚損傷中分離出塔那痘病毒。該病毒曾被稱為 類牙巴病毒、牙巴相關病病毒、俄勒岡“1211”痘病毒等。病毒在負染色中,與正痘病毒粒子具有相似的形態和大小。區別在於該病毒具有雙層 病毒囊膜,而在天花病毒和猴痘病毒卻很少看到。塔那痘病毒不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生長。在甲狀腺細胞上一旦分離成功,便能在 長尾猴和赤猴腎細胞、WI38,HEp2和Vero細胞上良好增殖,並產生細胞聚集性病變。 人類自然發病的潛伏期目前還不清楚。皮內接種塔那痘病毒,40天出現皮膚損傷。多數病人在出疹前有發熱症狀。最初發癢,形成單一或兩個小結節,很快發展成血疹,最大 可達直徑15mm。大部分結節在第3周形成潰瘍。發病後5~6周逐漸愈合,留有疤痕。病理檢查時,皮膚棘細胞層發生廣泛性空泡性變性,上皮增厚,膨大的上皮細胞內含有大的、 多形的、顆粒狀嗜伊紅胞漿包涵體,伴有染色質周邊濃縮,核仁增大,細胞核膨大。在非洲雨林的雨季期間可能通過昆蟲機械性傳播。 亞洲猴感染塔那痘病毒後,起初呈粉紅色,形成丘疹,一周後逐漸增大到直徑2~3 cm大小。通常僅有單個損傷出現,有時多個損傷也能見到。三周後丘疹開始恢複。 根據臨床上僅出現單一或兩個皮膚損傷,不出現猴痘樣膿皰階段,可以作出初步診斷。 結合電鏡檢查,如見到帶有特殊性雙層囊膜的磚形病毒粒子,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 不能生長,結合感染人有接觸塔那痘病猴的經曆等,較易作出診斷。
上一篇:軟疣痘病毒屬
下一篇:絲狀病毒科